离开非典病魔的日子…… 记者真情面对4位非典治愈者
编者按:在我市各级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6月1日,我市最后两名非典患者痊愈出院。至此,我市的4名非典患者全部治愈,重新开始了正常的生活。6月16日,记者走进这4名治愈者的家中,对他们一一进行探访,并把他们回归正常生活后的状况真实地记录下来,展现给读者。
因为乐观,所以无畏
在见到50岁的倘近之前,记者从未想到,这位曾经患过非典的农家妇女竟会如此快乐。
作为我市治愈的4例非典病人之一,这位朴实的农家妇女,于6月14日解除隔离后,在襄城县麦岭镇圈刘村的家里,享受着宁静的幸福生活。
6月16日下午,在一片灿烂的阳光中,记者乘车前往圈刘村。记者来到圈刘村,见到村民们围坐在家门口悠闲地聊天,顽皮的孩子们在路边欢快地奔跑。因出现3例非典病人而一度阴云笼罩的村庄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村里的文书骑着摩托车在前面带路,很快就到了倘近的家。听到门口有动静,一位中年妇女快步迎了出来——这就是倘近。听说记者远道而来,她热情地招呼着,又跑进屋里找来几个小凳子,让大家在她宽敞的小院里落座。见大家围坐一圈,她下意识地往远处挪了挪,斜靠在墙边的木梯子上,有些不好意思地搓着手。
“我正在屋里瞎忙活哩。在医院养了那么多天,心里闷得发慌,一回家就想找点儿事做。以前在家的时候,我就闲不住。”倘近说。她又告诉记者,她现在每天都要给自己量好几次体温,一点儿也不敢马虎。回到家的这些日子,她感觉精神头儿挺足,身体状况也不错。“托大伙儿的福,我已经全好了!老伴也没事,这会儿出门遛弯儿去了。”倘近拢了拢耳边的头发,开心地笑了,布满皱纹的脸上显露出健康的神采。
对于那段刚刚结束隔离治疗的“非常生活”,倘近并未像记者预想的那样,顾虑重重避而不谈。相反,记者始终是在她轻松愉快的笑声里,倾听了一个康复的非典患者的真实感想。
“在住院的几个人里头,我是恢复得最快的一个。住院第7天,病情就开始稳定了。”倘近颇有些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也不大识字,在病房里从不读报看电视。刚住院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这病有多严重。当时一直以为,不就是发高烧,发烧能治不好?吃吃药、打打针不就中了!医生护士又照顾得那么周到,所以我就安心在医院待着,心情一直都很轻松,从来不去想太多。”
“后来对这病知道了一些,也并不那么害怕,反道是一天比一天踏实。我总认为,自己活到这个年纪,也想开了,知足了,没有啥放不下的。即使这样,医生、护士还是每天都开导我。现在我治好出院了,回头想想,反而有些后怕哩。要不是这么多人关心,恐怕……”一直满脸笑意的倘近说到此处,忽然停下,顿了顿,眼圈儿红了。
“从医院回来后,村里人还能像以前那样对您吗?”听到记者的疑问,倘近一甩头,笑着说:“可不是吗,出院那天下午我刚一进村,大家伙都到跟前乱打招呼,没有人往远处躲。到了晚上吃饭的时候,有好几家邻居一块儿来看我,问长问短,我这心里热乎乎的!”
倘近说,家里种的7亩麦子都由村里人帮忙打好了,今年的公粮也已经交了。回到家后,她几乎没有出过门,白天在家喂喂猪,侍弄侍弄院子里那株夹竹桃,晚上很早就睡了。邻居们越是对她不嫌弃,她就越是不好意思四处串门。“病刚治好,我也得为别人想想。临回家的时候医生也嘱咐,尽量再自我隔离7天。这病好不容易给治好了,我得听医生的话。”
在和记者闲聊的时候,倘近的女儿一直坐在她的身边,不时用手指梳理母亲的头发。倘近说:“闺女很孝顺,虽然已经结婚了,但这些日子全靠她照顾着家。现在,做饭洗衣服都是闺女干,我不操啥心,享受着哩。”
面馆等待开张
4月16日下午4时,在襄城县麦岭镇圈刘村支部书记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两位治愈出院的非典患者——张克、侯竟枝夫妇。显得富态、又都面色红润的这对夫妻,很难让人将他们与非典联系在一起。出乎记者意料的是,他们二人还开着一家烟酒店和一家烩面馆。
坐在烩面馆里笑着和记者侃侃而谈的张克,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5年前,他在麦岭镇洛界公路边上开了一家烟酒店,生意还不错,盖起了临街的两层小楼,现在烟酒店就在他家的一楼。因为想尝试其他生意,在非典来临前,张克在烟酒店旁边又开了一家烩面馆。他说,那时他正筹划着,趁三夏期间把面馆再装修一下,把生意做大。不想没过多久,厄运降临。
因为夫妻同时感染非典,又担心正上学的女儿和3岁的儿子没人照管,张克和妻子的心理压力都很大。被确诊为非典患者后,张克一度绝望到了极点,他那时就想广州、北京是大城市,还有人治不好,自己在小县城里肯定是治不好了。后来,他没想到省里的专家也来为他会诊。他说,当医生宣布他脱离危险时,那种畅快的心情他这几十年也没有遇到过,“从来没这么好,高兴得没法说”。重活了一遍的感觉让这对夫妇除了高兴就是感激。采访中,张克不断地给记者说,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关心,使他们拥有了第二次生命。
张克的妻子侯竟枝6月12日解除隔离回到家,在亲戚的帮助下把家里收拾了一遍。侯竟枝说她不好意思出门,菜都是邻居帮忙捎的。6月14日下午,张克也回到了家。
“面馆今天营业了?”记者问。
“没有。这两天都是开门通通风,完了还关住。”
“那准备什么时候营业?”
“一个月之内暂时没打算开张。想看看周围的反应,再决定做不做生意。”张克有点伤感地说。
“你有什么顾虑?是不是自己想得太多?”
他说:“当时在医院病重时,整天躺在病床上胡思乱想,净想着好了咋面对乡亲们。”但他没想到亲戚朋友们这两天都陆陆续续来看他,几个一起做生意的老邻居也上门探望。最让张克感动的是,回家的第二天,六七个亲戚朋友便来登门,大家还在一起热热闹闹吃了一顿饭。
张克说,他和妻子现在一天量两次体温,身体都很正常。一旁坐着不语的侯竟枝看上去没有丈夫的情绪好。她说,回家后曾看到有陌生人走到烟酒店门口时,捂着鼻子一溜小跑过去了。面对记者,她叹了口气说:“我不想出去,就是怕碰见这种尴尬的场面。”张克说,他开的小店位置优越,以前生意很好,生病前,他的烩面馆生意十分火爆,他担心将来烩面馆再开张,生意会受到影响。
张克家的旁边邻着一家五金店,姓李的老板正忙得不亦乐乎。记者走上前去,问他是否知道张克回来。
“知道,我还去看他了。”
“你心里没有过担心吗?”
“不担心。都治好了,有啥好担心的!”
听见记者问张克的情况,五金店里的顾客便凑过来。他们都说:“电视上都说了,病好了就没事了。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不会因为这事断了来往。”
在张克家的后院里,上初一的女儿正在领着弟弟玩耍。小姑娘说,她的爸爸妈妈在住院的时候,她还像以前一样和同学们相处、玩耍,没有同学因此不和她交往。6月15日,张克夫妇回来后,同学们还到家里来和她一起做作业。
记者建议张克夫妻没事时出去走走。他们表示外面的人不主动接触他们,他们也不好意思去主动接触别人。临别,张克对记者说,这段时间他会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但他也从心底里渴望乡亲们能够真正打消顾虑,像从前一样,常来常往。合适的时候,他还希望他的面馆能够重新开张。
回到宁静的生活
王香是我市最早治愈出院的一例非典病人,也是记者采访的最后一位非典治愈者。
6月16日下午6时许,在襄城县茨沟乡卫生院一位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王香家所住的茨沟乡古垛李村。
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门前,一个年约50岁的中年妇女和一位老汉坐在街边的一木桩上乘凉,周围一群小孩正在玩耍。乡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位中年妇女就是王香,身旁的老汉是她的父亲。
眼前的王香有着大病初愈后的憔悴。也许是已经面对过太多的来访者,王香话语不多,只是平静地坐在那里,偶尔逗一逗身边调皮的孩子。
王香今年53岁,是我市第一例康复出院的非典患者。她说,她是4月4日因脑出血住进襄城县人民医院治疗的,4月7日,病房里又住进了一个病人,那人住了两天就转院了。后来她知道那个人得了非典,并把她感染了。在医生、护士的精心照顾下,她在5月8日康复出院。
“回到家里这一个多月,感觉身体咋样?”面对记者的提问,站在一旁的老人立即接过话茬说:“王香出院后因为还患有其他的病症,身体恢复得并不是太好。虽然每天也经常出来走动,但曾经干一手好农活的她现在只有在家休养了。”
王香告诉记者,5月8日她出院回来后,在大街上走动时,街坊邻居都会主动上前问候她,并和她在一起拉拉家常,聊聊天。自己家里的亲戚和村上的人都没有故意躲避她。
王香说,在出院后的1个多月里,县、乡各级医疗卫生部门的同志经常来看望和慰问她,她的心情和生活并没有受到非典的影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