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父亲的责任教育(转)
(2010-12-05 09:05:13)
标签:
杂谈 |
一位父亲的责任教育
教育孩子:担起父亲的责任
□本报记者张琳 甘肃日报
在人们的意识里,与母亲联系最紧密的自然就是孩子———生孩子、养育孩子、教育孩子,主要角色都是母亲。
一位女律师说,自己害怕要孩子,因为工作实在太忙,而自己又是一个事业心非常强的女性。而女人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就要对他的健康、成长、前途负责,这就要花费大量的心思和时间,但是自己常常在上班之外还要为案件奔波,如何教育孩子?“当妈妈的就是这样,如果因为有应酬或者工作加班而影响到了孩子,一定会觉得非常内疚的;但是爸爸们就不一样,肯定是先要去做自己要做的事。”她说。
的确,在现实中,相当大比例的母亲承担着教育孩子责任。在记者的询问中发现,父母除了家务劳动外,母亲排在第一位的都是“管教孩子”,而父亲排在第一位的则是“看书报”或“看电视”。显然,相对于母亲,父亲们为教育孩子投入的时间、精力要少。这是不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
一个13岁的男孩说,妈妈对他管得太严,事无巨细,唠唠叨叨,尤其是对学习,严格到不能忍受。男孩的母亲也认为,母亲管孩子太过严厉,这不行那不行,最后造成孩子的逆反心里。而父亲教育孩子,因为男性自身的一些特点,会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有一位做中学老师的母亲说,女儿很懂事,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与班上的其他孩子相比,女儿还显得特别有思想、有主见,也很自信,敢想、敢说、敢做,而这个特点,主要是受父亲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尽管如此,这位母亲依旧觉得很遗憾,她说,孩子爸爸公务实在太忙,如果他能投更多的时间在女儿的教育中,女儿也许会比现在有更多令人赞赏之处。
另一位女学生的母亲说,父亲教育孩子自有他的优势。父亲长于影响孩子经风雨的、向外的一面,在品格和身体素质上会对孩子产生更有益的影响,而母亲则更多的是影响孩子向内的、情感的、细腻的一面。在她的家中,女儿的教育,无论是知识上的还是观念上的问题,她都不会自己独揽。孩子遇到问题,有些时候她会说:“你问问爸爸。”或者迟疑一下,孩子的爸爸自然就回答了。女儿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一般都是父亲来协助解决,男人对这类问题的看法和解决上占优势,因为男性更社会化,对这类问题会看得远、看得透;而家庭内部的、学习上的、细节上的问题可能适于母亲引导,因为这类问题比较单一,母亲们有这样的特长。
12岁的女儿在学校里人际关系方面就处理得很好,这都是父亲影响的结果。特别是对于孩子所问的某些尴尬问题,男人往往很镇定,女人则表现得慌乱。
她举了一个小例子:有一次女儿在看笑话时看到“避孕套”这个词,问妈妈是什么东西。当时她非常尴尬,不知该如何对女儿解释。就在她犹豫的时候,孩子爸爸很镇定地用非常科学的语言一句话就做了解释,孩子听后点点头,继续看书了。这位母亲说,如果这个问题由自己来解释,由于不自在和尴尬的表情,肯定会让孩子对这个词产生不良的感觉和理解,认为这是一个贬义词。她特别地记得女儿在听了父亲的解释之后,那一脸无邪的表情,然后继续看她的书。
“我并不是说,母亲们都没有能力担当起对孩子的品格教育。但是看看我们的周围,事实是大多数的女性都是趋向家庭型、传统型的、琐碎的。现在许多家庭都在沿袭这种过去的教育分工,确实需要调整。”这位母亲说。
这种现象的形成,可能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到了家庭教育。二是做母亲的带孩子的主动性和“惯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父亲的积极性。在记者走访到的一个家庭,母亲的身体状况不佳,但是工作较为轻松,孩子的事几乎全由母亲来做。父亲说,一方面是由于自己工作较忙,常常顾不上教育孩子,另一方面,妻子在这方面责任心很强,他很放心,也可以说是自己由此很依赖妻子,而且妻子更为细心,尤其是在课程的辅导上,自己对孩子的学习确实没有这样好的耐心,他倒是更愿意带着孩子去爬山、游泳,或者去看一些展览等等。
事实上,在孩子小时候,养育的事情多于教育,母亲们的确比父亲们细心、耐心、内行,一旦从养育为主过渡到以教育为主,就不是母亲一个人具有优势了。
孩子从小就非常依赖母亲,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孩子与父亲的距离越来越近。为什么母亲们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减,甚至增加,而教育影响力反而下降?为什么父亲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母亲们多,而教育影响力反倒逐渐上升?父亲的开阔、活跃、勇敢都对长大的孩子形成了吸引力,而母亲教育中的弱势,比如太过细心、琐碎、相对父亲显得保守和少有变化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让长大的孩子开始厌倦。
因为性别的差异,父亲和母亲在孩子教育中有各自的特点,但长期以来母亲似乎承担着更多的内容,父亲的优势并没有得到更大的发挥,尤其是在现代的生活中,需要父母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这样也许可以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