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伪存真 理性收藏
(2010-07-05 17:44:07)
标签:
杂谈 |
鉴宝专家现场“掌眼”
众多藏友学“精细儿”
“没想到平时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鉴宝专家来咱许昌了,这可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啊!”
6月26日一大早,市民李先生便早早地来到鉴宝现场等候专家的到来。
他告诉记者,早在半个月前,他看到“天基”杯故宫《鉴宝》专家走进许昌
——大型全城搜宝专场活动的消息后,便一直关注着该活动的最新消息。当听说3位专家是分别来自故宫博物院和首都博物馆的单国强、王健华和杨宝杰老师后,他立即从网上查阅了3位老师的资料,并对他们的到来心中充满了期待。李先生说,像这样的顶级鉴宝专家能够到许昌来,机会真的很值得珍惜。正因如此,他很想利用这次与专家们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多向专家们讨教一下收藏的知识。
其实,像李先生这样关注着鉴宝活动的市民还有很多。自6月11日起,本报将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单国强等即将莅许现场鉴宝的消息刊发后,广大藏友纷纷致电编辑部,在对鉴宝活动的详细情况进行咨询的同时,表达了对此次鉴宝活动的期待。
6月26日上午,由许昌晨报、许昌市收藏协会、许昌市古玩商会、天津锦华阁文物鉴定中心联合主办的“天基”杯《鉴宝》专家走进许昌
——大型全城搜宝专场活动正式开幕。在为期两天的时间内,来自全市的近200名藏友或带着藏品请专家现场进行鉴定,或在现场认真聆听专家们对每一件藏品的讲评,与专家互动,主动请教收藏藏品的相关知识,使得整个活动现场成为学习文物鉴藏知识的大课堂。
傅抱石真迹现身莲城
藏主称当初“最不抱希望”
“你这件藏品是傅抱石的真迹!”6月27日上午,当一位藏友将一幅画作展现在来自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单国强面前后,单国强对画作的笔法和印章等方面认真地比对,郑重地告诉这位藏友,这幅画作是傅抱石作于上世纪50年代的《萧翼赚兰亭》,其市场价值在100万元以上。
“一开始我对这件藏品最不抱希望,没想到竟然是真品。”听到单国强老师肯定的话语后,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藏友难掩喜悦,这幅画是上世纪60年代熟人赠与其父亲的。
经测量,这幅《萧翼赚兰亭》长177厘米、宽62.5厘米。“作品的题材取自唐太宗遣萧翼赚《兰亭序》的典故,在傅抱石的作品中并不多见。我也是头一次见到傅抱石的《萧翼赚兰亭》。由于画作一直被私人收藏,市场上还没有出现这件作品的仿品。但是从笔法和印章上看,这件是傅抱石的真迹。”
单国强说,《萧翼赚兰亭》是一个历史典故,唐太宗非常喜欢《兰亭序》,但因得不到而遗憾。大臣房玄龄就推荐了当时做监察御史的萧翼给太宗,认为此人才智足以取得“兰亭”。萧翼受命后,便伪装成落魄名士书生,带着宫里收藏的几件王羲之书法杂帖游山玩水,路过永欣寺,拜见辩才,论文咏诗,言谈甚欢。盘桓十数日之后,萧翼出示王羲之书法真迹数帖,辩才看了,以为都不如“兰亭”精妙。萧翼巧妙使用激将法,告知辩才“兰亭”真迹早已不在人间,辩才不疑有诈,因此从梁柱间取出“兰亭”。萧翼看了,知道是真本“兰亭”,却仍然故意说是摹本。辩才把真本“兰亭”与一些杂帖放在案上,不久被萧翼取走,交永安驿送至京师。
在拍卖场上,傅抱石的作品多次创下天价:在香港苏富比举行的中国书画拍卖会上,傅抱石的《对奕图》以3874万港元成交,高出估价5倍之多。
香港佳士得2009秋季拍卖会上,傅抱石金刚坡时期的作品《杜甫诗意图》在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上,以6002万港元的成交价刷新了傅抱石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成为拍卖会上最高价拍品。
中国嘉德2009秋季拍卖会上,傅抱石金刚坡时期作品《巴山夜雨》以1848万元人民币成交,拔得近现代部分头筹。
从近年来的市场行情来看,这幅画价值不菲,傅抱石的画作也是近现代画家中价格最高的。
“真的!够年份!”6月26日下午,一名男青年手捧着一件三足青铜器走到来自首都博物馆的杨宝杰老师面前。经过一番细致的端详之后,杨宝杰说,这是一件青铜酒器,名字叫爵,无盖,水坑出土,属于西周时期作品。爵相对于其他青铜器,市场认知度较差,以前八九万元一件,现在估计得十几万元,带盖的价值在百万元以上,升值潜力巨大。
在两天的鉴宝活动中,汉代的“朱雀”瓦当、“汉并天下”瓦当、唐代的箕形砚、磁州窑的瓷器、邓散木的印、唐三彩、古币、玉器等10余件民间收藏的精品纷纷呈现在专家们的眼前。
民间藏品赝品多
要想“捡漏”不容易
“你的这件瓷器是仿品!”6月26日下午,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瓷器鉴定专家王健华对一件黑釉瓷器认真鉴别后作出了这样的结论。“什么?不可能!这可是扒村窑的啊!”“扒村窑属于磁州窑系,你这件藏品无论从胎质上还是火候上看,都是现仿的。”随后,王健华老师向这位藏友讲解了瓷器鉴别方法和真品与赝品之间的区别,并说出了3条自己鉴定的理由后,这位藏友心服口服地连声道谢。
或许是因为许昌是钧瓷原产地的缘故,许昌不少藏友对瓷器收藏情有独钟。在两天的鉴宝活动中,一位藏友在朋友的陪同下先后两次来到鉴宝现场,请王健华老师对他的7件瓷器藏品进行鉴定。经过认真细致的甄别后,王健华老师给出的结论是,7件藏品中除一件是民国时期的作品,稍有收藏价值外,其余均为赝品。面对专家的结论和讲解,这位藏友先后经历了不信、质疑、信服3个阶段的心理变化。在离开现场时感慨地说:“虽然专家的鉴定结果令人很失望,但学到的收藏知识却是难得的。”
在字画鉴定专家单国强面前,一位藏友将两件启功的书法作品展开后,单国强老师作出了如下点评:第一件,笔锋硬,印章也比实际尺寸略小,比较容易识别;第二件是一副对联——孤烟寒色树,高雪夕阳山。下联写得很好,印章的一个笔画斜了点儿,属于高仿品,几乎能乱真了。
另外一位藏友拿出仿制的《韩熙载夜宴图》后,单国强老师说:“这一件画作的真品在故宫,民间没有!”从画作上看,这幅作品明显是用茶叶水泡过故意做旧的,但从年代上看,民国时期的可能性大一点,作为工艺品还是不错的。
“你这幅可不能是真的,如果是真的,警察要来抓你的!”6月27日下午,当一位藏友将自己收藏的《五牛图》递给单国强后,单国强半开玩笑地说。像这样仿制的《五牛图》,他看过不下20幅,而这种唐代传下来的名画全世界不超过10幅,《五牛图》的真品存放在故宫博物院。
据统计,在两天的鉴宝活动中,专家们鉴定的200余件民间藏品中九成以上为赝品。专家根据收藏者的情况分析后认为,民间藏品之所以赝品较多,其原因如下:首先是民间收藏者的收藏知识匮乏,在“全民收藏”的影响下,有不少收藏者跟风而上,盲目进行收藏,其收藏的知识来源仅限于网络,而网络上的收藏知识也是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其次是急功近利,个别收藏者认为一旦能淘来一件宝贝,就能够达到一夜暴富的效果,因此很容易受到造假者的忽悠,盲目投资后上当;第三是民间收藏者在收藏藏品时大多是在“赌”,存在着“捡漏”的心理。
收藏真谛在于“玩”
专家支招莫“走眼”
针对收藏者的心理,专家们说,收藏可以作为投资项目,但最好不要作为一种快速赚钱的渠道。收藏爱好者要立足收藏,把玩欣赏,深入研究,查找资料,弄明白藏品的出处、时代背景、特点以及藏品的价值和增值空间,逐步由外行变成内行,再到基本上能弄清藏品的真假,藏品和经验有了一定的积累,才能说到赚钱,但不能急功近利。因此,在平时的收藏中,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多学知识,修身养性;多请教专家,多参考专家的意见,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做到理性收藏。
为了使许昌的收藏爱好者能够更好地收藏藏品,单国强、王健华、杨宝杰分别对许昌藏友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鉴别的方法。
单国强说,鉴赏书画作品有着以下基本规律:第一步,先看功底和笔法,较次一点的赝品首先连这一关都过不了,懂行的人用肉眼就能识破;第二步,再对比印章,如果笔法没问题,那么就该对比作品印章是否与作者私印一致了,在现在电脑制印作假泛滥的时候,任何细微的差别都不能放过;第三步,看细节,每个名家的起笔落笔都有固定的习惯,其用笔更为精细,风格更细腻,赝品往往功力不够,专家细看就能识别出来。
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陶瓷组研究馆员、中国文物学会培训部讲授专家、北京市文保文物鉴定中心鉴定专家王建华对瓷器鉴定的建议是:一是了解瓷器的简单历史知识。了解瓷器的知识是认识瓷器的最根本要求,不仅要了解各个年代都出现哪些瓷器,还要了解每种窑系出的瓷器有何特点。鉴别瓷器的真假,首先要看年代,再看出于那个窑系、有哪些类型特点。对于真正喜爱收藏瓷器的朋友,应该长期积累知识,建议到比较正规、比较大的博物馆学习和查看书籍资料。在当代,出现了许多克隆瓷,这个是难以辨别的。如果难以辨别但又十分想收藏,应尽量找比较有资历的专家帮助辨别,不要为了利益盲目收藏。一般情况下,每个朝代和每个窑系的瓷器都有很明显的特点,如果遇到有疑问的,归不到一个明显的类别中去时,应该特别注意了,这种瓷器有可能是赝品或者是近代(如民国)时期制造的。
王老师建议,真正喜爱收藏的朋友,不应该急功近利,收藏瓷器应从碎瓷片开始收藏,因为真的碎片还是有不少的,通过对碎片的收藏,可以研究借鉴,积累知识。
首都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世家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
玉器专家、杂项专家杨宝杰针对收藏提出了以下注意事项:一是多到博物馆、多看书。二是心态要端正,不要抱着“捡漏”心理,部分藏友的特点是买的时候抢,买了后悔,后悔自己买贵了;买不着也后悔,后悔自己没买到;东西卖了后悔,感觉自己卖便宜了;不卖也后悔,反正就是一个“后悔”。三是一眼看上去漂亮的东西一定要仔细鉴别。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审美观,你以现代人的审美观去看一件藏品,感觉很漂亮,但古人不一定感觉漂亮。四是并不是越老的东西越值钱。有些藏友以藏品的年代论价值,这是一个误区,一件东西是否值钱,不应以其年代为唯一标准,应以是否凝结人类劳动成果为标准。五是祖传的东西经济价值不一定高。有些人家里有祖辈传下来的宝贝,感觉很值钱,处处小心保护,还时不时到市场上问问价钱。不能否认,祖传的东西有很多经济价值很高,但对于普通老百姓家来说,大多数祖传的东西对家里很有意义,可以在家留着,但不一定能经受市场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