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行当”里“淘”出有用的新闻

(2008-03-09 17:04:00)
标签:

杂谈


——本报开办《老城记忆·老行当》栏目背后的故事

    “请问修理缝纫机的菅师傅的联系电话是多少?他经常在什么地方维修缝纫机?”2月25日上午,记者刚刚走进办公室,就接到一位读者的咨询电话。读者维修缝纫机缘何要找本报编辑部?记者又是怎么知道菅师傅的联系电话的?看到这里,或许有读者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原来,2007年11月份,本报开办了《老城记忆·老行当》栏目。该栏目开办以后,先后推出了雕花匠、修锅匠、民间面艺、缝纫机维修匠等一系列逐渐在人们记忆中消失的老行当。而缝纫机维修匠则是倍受读者关注的一篇报道。
                  忆往昔  开设专栏追寻曾经的记忆
      一条条曲曲折折、蕴藏几多故事的里弄、街巷,一个个融入我们昔日生活的老行当,磨剪刀的、补铁锅的、敲鞋钉的……一个个吆喝着长腔短调的手工艺人,曾经的面容、曾经的经历、曾经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是那样地让人倍感亲切。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发展、生活方式和质量的改变,这些老城的记忆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只剩下退守在城市一隅的几个简陋小摊儿,途中偶遇的一个身影。那么,在热闹繁华的今天,还有多少人的心底留存着关于老城的记忆?还有多少人对那些曾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老行当心存怀念呢?
       2007年11月份,我们时政记者部经过多次酝酿和商讨,决定在本报开设一个能勾起广大读者对昔日生活回忆,引起共鸣的专栏。该想法向报社领导汇报后,立即得到了报社的大力支持,并确定栏目的名字为《老城记忆·老行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记录这些逐渐消失的老行当。2007年11月14日,第一篇《雕花匠》的报道正式与读者见面了,该报道刊发后,立即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关注。随后,修锅匠、民间面艺、缝纫机维修匠、手工弹花工等等,这些曾经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老行当陆续见诸报端,并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老行当》自开办以后我就很关注,它勾起了我对昔日生活的回忆。”本报一位老读者如是说。
          看今朝   “老行当”为读者提供有用信息
         在《老城记忆·老行当》栏目开设不久的一天下午,本报摄影记者黄增瑞在采访途中遇到了正在路边为市民维修缝纫机的菅中彦师傅,高度敏感的他立即拿出相机进行拍照,并记下了菅师傅的联系电话。
         随后,我电话联系到了已经回家的菅师傅约好了采访时间。第二天一早,在菅师傅的家中,我对他进行了详尽的采访。11月20日,由我采写、摄影记者黄增瑞配图的《缝纫机修理匠:勾起昔日旧衣香》刊发在本报的报端。该报道发出后,受到读者的欢迎程度是我没有想像到的,仅在报道刊发的当天,记者就接到了20多个咨询菅师傅的联系方式的电话,而像这样的咨询和表达自己看法的电话接连不断地持续了一周的时间。许多读者说,虽然家里的缝纫机没有多大用处,但一直都想修理一下,却找不到维修师傅,“这下《许昌晨报》帮俺解决了难题!”
      该篇报道刊发后不久,在市区文峰路居住的民间面艺师薛宗财到报社找到我,将自己家传的面艺向我作了介绍。几天后,在薛宗财的家中,我在亲眼目睹了他制作面艺的过程后,将其这一濒临消失的技艺进行了报道。由于该报道的刊发时间刚好在年底,许多读者看到后说,本报为他们春节期间蒸花馍和枣山的问题帮了忙。
        一篇报道为读者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帮助读者解决了一个难题,这正是本报倡导的“做市民有用的新闻”的理念。《老城记忆·老行当》这个栏目的开设,虽然其内容均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或逐渐被人淡忘的行业,但是经过记者的采访报道,却能勾起人们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并为其所用,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也正是开设这一栏目的初衷。另外,通过该栏目的系列报道,记者认为,在那些被人们认为是“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中也能挖掘出市民有用、市民爱看的新闻。因为,“处处留心皆学问,世事洞明即文章。”只要你拥有一双发现新闻的眼睛,你的身边就会有许多对读者有用的新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