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我都要老,我们咋敬老

(2007-10-08 21:12:00)
标签:

杂谈

今天下午,突然接到一个以前曾经采访对象的电话,他在电话中告诉我,身为义工的他们,将提前为村里的老人过重阳节,其形式就是举办文艺演出和为爱心老人颁奖。电话中,他热情地邀请我去采访,但我在心中一直犹豫着是否前去。因为,在我的新闻价值判断中感觉,这样的形式对老人虽然是一种安慰,但其存在的真正意义究竟有多大,我难以预料。

下午5点半的编前会上,一同事提起了重阳节的新闻策划问题,于是,重阳节再次成为讨论的话题。虽经几番探讨,终无定论。

虽然如此,重阳节这个三个字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久久难以舍去。上网百度以后得知,重阳节的来历如下:

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中国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称。   

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戴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东汉(25-220)方士费长房对他的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你们家有大灾难,如果用红色的囊袋盛茱萸,挂在臂上,登高山饮菊花酒,就可以免祸。"桓景到那天就率领全家老小到山上避难去了,等到晚上回来的时候,发现家里的鸡犬全都死了。从此,人们每到九月九日就去登高避邪,于是沿袭成俗,遂成佳节。

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历代以来,汉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结队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干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

历代诗人都喜欢重阳登高赋诗,唐代(618-907)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方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远客思乡之情,深切感人。

纵观中国重阳节的习俗,其主要意思无外乎是教育年轻人要养成尊老、爱老、敬老、孝老的美德。而这种美德也正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

但现实社会中,我们又有几个人真正做到了这种美德呢?当然,在现今的社会中,由于工作、学习等等各方面的原因,许多人与老人两地分居,或在同城同住也因工作忙碌而无暇顾及老人,即使其心中存有孝心,但也难以在老人膝下承欢,略近为人之的孝道。于是乎,现今的社会中,每逢重阳时节,尊老、爱老便流于成请老人吃饭、送老人鲜花、让老人旅游、给老人购买衣服等等形式。而这些形式的存在,均是人们想以此来弥补自己平日难以尽孝的不足,表达一下自己尊敬老人的心情而已。

其实,对于老人来说,他们并喜欢过上富裕的生活,相反,他们看重的则是儿孙满堂绕膝,儿孙事业有成,儿孙平平安安,儿孙能常回家看看……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儿孙的事业成就和儿孙的平安健康就是他们最大的福气。

今天,在重阳节即将来临之际,同样为人儿孙的我,同样心存孝心的我,心中也一直都在考虑着一个问题,那就是重阳节,我们该怎样向老人尽孝?

这个问题,我思索多时,终难得其解。亲爱的博友,您有什么好的建议,不妨为我出谋划策一下,偶但不胜感激。 

上一篇:
下一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