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端午节
http://s12/bmiddle/63bdeeb8t7ca5a285024b&690
紫藤丹青
2013/06/06
麦子是从西往东熟的,田野里麦子已经由青转黄,麦子成熟的味道已经弥漫在空气里了,在这样香气氤氲的时光里,那浓浓的粽香一直都飘荡在我久远的记忆里。
记得小时候,家里很贫穷,母亲独自一人拉扯五个孩子,能让孩子不饿肚子就不错了,哪里还会有什么好吃的犒劳我这个小馋猫呢,尽管我是母亲在四十多岁才生下来的,老来得女她很宝贝我,可是窘迫的家境,母亲打理全家人的生活,也是捉襟见肘啊!可是再苦的日子,母亲也不想着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矮一头。过了年后,我就眼巴巴地盼望端午节,因为这个节日,我会吃到香喷喷的粽子啊!
端午节前夕,母亲便会从小手绢包好的碎毛票里数出一些钱来,到集市上先买上一捆粽叶,通常是苇子叶,再买上一些糯米,有时候生产队里也会分一些黍米,这些黍米母亲是要扛到磨坊去再加工一次的,去掉黍米的外壳,然后就看到了金灿灿的米粒了,这种米俗称大黄米。母亲先把粽叶放到锅里,舀上几瓢凉水填到锅里,用大火煮熟那些生苇子叶,然后捞出来用凉水浸泡着。接下来就是淘洗黄米和糯米了,洗好的米放在几个大些的盆里泡着,再用小盆泡上花生米和干枣,一般这些准备工作都是要在正式包粽子的前一天做好的。
第二天,母亲就开始忙碌起来,我也不闲着,围着母亲瞎忙活,看着粽叶在母亲的手里跳跃着,母亲双手往一起一搭就成了漏斗状,然后母亲抓起几个花生或者大枣丢入漏斗中,接着捞起泡得鼓鼓囊囊的米加入其中,封口时再加上几颗花生米或者大枣,粽叶在母亲的手里旋转着夹入稻草或者马蔺,很快就封好口了,一个漂亮的粽子就诞生了。我很好事,就缠着母亲教我包粽子,母亲是个好脾气的人,她一边教我一边还给我讲着端午节的传说。
母亲没上过学,除了她自己的名字和她几个孩子的名字,她几乎不认得其他字。她告诉我,为什么端午节吃粽子呢,是因为老早老早以前有个叫屈大夫的人,他是个好人,老百姓很喜欢他,他投江自杀了,老百姓怕他的尸身被江里的鱼鳖虾蟹吃掉了,就往江水里投放大量糯米,后来呢,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这是我最早听说的关于端午节的传说了,一个北方的农妇讲述的,与江南的端午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说法是一致的。我们这里的风俗跟南方不太一样,我们这里的粽子品种比较少,形状基本都是三角形,馅料搭配也不像南方还有什么肉粽、咸菜粽等等。听着母亲的讲述,模仿着母亲的技术,可是终归我悟性较差,当时是没学会包粽子,时至今日,我做了母亲,我依然没有独力包过粽子给我的孩子吃!
说到端午节的风俗,北方跟南方是不同的,在北方几乎没有听说赛龙舟的说法,也许是地域和气候不同造成的。母亲把包好的粽子一排排整整齐齐地码放到大锅里,找来几块平一点的大石块压在粽子堆上,放上水泡好,又把多日攒下来没舍得卖了换钱的鸡蛋洗好放到锅里,一个多小时后,母亲就生火,大火烧开,文火慢煮!我在院子里玩耍,闻着那浓浓的粽香早就馋涎欲滴了!可是母亲告诉我这个粽子得在锅里焖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才能捞着吃,急也吃不到呢!
第二天天蒙蒙亮,我就一骨碌爬起来,母亲赶紧给我扒开一个粽子,我蘸着红糖,迅速干掉一个,连着吃了两个粽子,我才歇气,母亲把粽子锅里的鸡蛋捞出来,粽叶和粽米浓浓的香味已经浸透到蛋清里了,吃一口满嘴喷香!母亲把鸡蛋按人头分好,我分到的最多,是母亲太偏爱我了吧。吃过粽子,在兜里揣上鸡蛋,手脖子上套上七彩线,再戴上用桃核杏核雕刻的涂上各种颜色的小花篮,手提七彩线编织的成串的纸做的小小的粽子,去街上疯去了,和小伙伴们凑到一起,掏出兜里的鸡蛋开始了碰鸡蛋的游戏,嘻嘻哈哈,我的鸡蛋和小伙伴们的鸡蛋在激烈的碰撞中,遍体鳞伤,接下来便下肚了!值得一提的是,那些自己佩戴的小物件,是那个年代我们那里的女孩子节日期间自己一刀一刀,一丝一线自己制作出来的,那种制作的乐趣远比现在的小孩子得到一个渴望已久的玩具还要兴奋的!
甜甜的大枣,香香的花生米,弥满心间的粽香,飘过初夏,飘满四季,流淌在我人生长河的浪花里……
http://s3/bmiddle/63bdeeb8t7ca5a2bd36b2&690
http://s7/mw690/63bdeeb8tde8c1e70e106&690
http://s15/mw690/63bdeeb8tde8c2a7e5abe&690
粽香飘荡的日子里,
紫藤丹青祝全国的莘莘学子高考旗开得胜,金榜题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