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障碍意识认知与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

(2017-12-11 22:26:48)
标签:

无障碍意识

障碍类型

认知差距

广义无障碍

无障碍环境

分类: 成果报告
本文发表于《建筑师》2013(4)

摘要无障碍意识的认知程度对建筑师无障碍环境设计的构思角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国外无障碍环境设计案例的研究,并结合我国城市环境设计中无障碍设施设置的实况调研分析,提出我国无障碍设计所存在问题的症结——无障碍意识认知差距,探讨无障碍环境设计构思方式,以期对我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民众无障碍意识普及有所启示。

关键词无障碍意识  障碍类型  无障碍环境  认知差距  构思启示  广义无障碍

Abstract: The cognition extent of accessibility awareness has a critical effect on the concept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s’ accessible environment design. With case study on accessible environment design abroad, combining investigation analysis on accessible facilities of domestic urban environment design, the paper brought forward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of accessible design in China, which is the cognition gap of accessibility awareness, and explored the concept mode of accessible environment design, as enlightenment on China’s construction of accessible environment and the popularity of public accessibility awareness.

Keyword: accessibility awareness; barrier types; accessible environment; cognition gap; concept inspiration; generalized accessibility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结果,截至20064月,我国残疾人口的数量约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9.98%,其中尚未计算近年来因自然灾害(地震、雪灾、泥石流等)袭击、环境污染、安全事故等造成的残疾人群体数量的增长。另据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499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3.7%,并正在以年均800万人的趋势逐年增长,且呈现高龄化、空巢化(城乡空巢老年人占49.3%)倾向,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急剧增长的态势。如此庞大的残障者群体其生活质量成为我们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也导致了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问题的突出。如何保障他们拥有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满足其出行的心理安全需求,是我国无障碍设计发展到今天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设计者与全体民众的无障碍意识认知则直接关联着我国城市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发展。

1障碍类型与无障碍意识认知

无障碍设计在我国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且随着社会科学、文明的进步,生活质量需求的变化,以及国际化都市的提出,无障碍设施设计、无障碍理念、无障碍法规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对无障碍的认识也在逐步发生变化,经历了由认同到强化的过程。

相对无障碍来说,人们对生活中障碍的理解因人而异,但健全人正常的生活方式则可能成为残疾人难以逾越的障碍。日本1995年版“障碍者告白书”中说道:我们(指残障者群体——作者)的生活中存在四类障碍,分为“物理障碍”、“制度障碍”、“文化情报障碍”和“意识障碍”。其中,“物理障碍”是指生活环境状况(如较陡的坡度、狭窄的道路等)以及所使用产品(如日常用品、电器等)对残障者生活的妨碍;“制度障碍”是指因残障形态而对各种资格的取得(如各种执照、上学、就业等)受到限制,不能平等的参与社会活动;“文化情报障碍”是由于盲文和手语翻译、声音情报的不完善,阻止了部分残障者得到文化情报的机会;而“意识障碍”则是指健全人对残障者无心的言语、无意的视线、差别意识、淡漠无视等状态,是存在于每个人意识中所造成的障碍。这四种障碍中的“意识障碍”不同于其他类型,为存在于心理上的障碍,是无形却又最难以驾驭、最难于立竿见影“改善”的障碍。

无障碍意识是指人们头脑中对于无障碍存在的反映,对无障碍的感知、思维等心理认识过程,无障碍环境则是人们进入、参与、利用的一种社会境遇,包括人们对无障碍思想的认识和意识等更为广泛的社会环境[1]。因而,无障碍意识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管理者及设计人员的构思方向,并影响着我国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发展。我国二十年无障碍设计的强化,虽也建设了大量无障碍设施,却由于无障碍意识的普遍薄弱,设施设计的不合理,维护管理的不到位,监督治理的不作为,无障碍教育的不重视,使得大部分无障碍设施成为摆设,既没给残障者群体带来方便,反形成了诸多障碍,并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因而,要实现行动和心理的“无障碍”,更重要的是提高全民的无障碍意识认知程度。

2无障碍意识与环境设计案例研究

2.1美国西雅图图书馆入口设计——功能性、适用性

西雅图图书馆位于市中心,座落在有一定高差的两条街道之间,建筑外观由玻璃和金属构架组成不规则的几何形体,具有独特的建筑造型。图书馆南北两侧分别设有两个主入口,第四大道入口在建筑内部经过两层可以到达第五大道的入口,顺应地势的变化解决高差问题。内部由书籍阅览、信息媒介、会议部分、公共服务、儿童活动等多种复合功能空间组成,是残障者、健全人均可利用的公共设施,建筑的入口没有台阶,由一条冗长的坡道引入其中(图1、图2),与门厅恰到好处的结合在一起。入口处与轮椅乘坐者几乎同等高度的巨大无障碍标识清楚地指明门的开启位置和方向(图3),在等同于肘高的最左侧设置开门按钮,不必刻意伸手即可开启轮椅通道(平开门且闭合速度缓慢)。另一入口设有喷泉、绿化前广场,在靠近大门突出的位置设有混凝土标识短柱(图4),左侧设有与柱等宽的正方形控制按钮,从周围环境整体看去感觉有些唐突,甚至有“障碍”之嫌。但如果我们了解轮椅使用者的行为特性,就会意识到这个标识短柱的设计高度正是在轮椅使用者最容易注意到的视线范围内。健全人的平均视线高度在1600mm左右,而轮椅使用者的平均视线高度只有1100mm,当我们试着蹲下身子,则首先看到的就是为轮椅使用者设置的无障碍标识。

众所周知,美国是无障碍法律法规制定最早、设计理念发展迅速的国家,因而其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实施更注重“通用设计”的理念,无障碍标识的设置更加“人性化”, 更注重“无障碍”的功能性、适用性,不会因强调建筑环境的“完美”而忽视残障者的平等权益。

无障碍意识认知与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  无障碍意识认知与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  无障碍意识认知与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  无障碍意识认知与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

                                                 4

2.2日本九州产业大学美术馆——展品布局构思

日本是无障碍设施设计较为先进的国家,也是公认无障碍意识认知最为普遍的国家,九州产业大学美术馆的布展设置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九州产业大学美术馆是九州最早的大学美术馆,在承担本校艺术学部教育研究的同时,还承担着“向地区开放”的责任,有残疾人摄影教室、老年人艺术研究所等,满足残障者群体大学梦的实现。其“为少数人负责”的思想意识构成第11次九州产业大学美术馆青铜制品——“感受雕刻”展的空间布局。

此次作品展示特色以“触摸”为主题,不管是否视觉残疾者均闭目以平等的触觉代替视觉,充分尊重残障者的隐私权。在进行展品布置时(图5),有别于我们常规的布展方式,并非整齐划一、横平竖直,而是看上去稍显零乱而随意,实质上则是真正以残障者为本进行设置。为使轮椅使用者、视觉残疾者能够方便的触摸展品,展台居中布置且周围间距较大,便于触摸者在展品周围缓慢循环,尊重残障者的行为规律。此外,展品摆放采用错位的一望到底的设置方式(图6),既便于轮椅使用者(视线较低)对展出的展品有充分的了解,又能够使轮椅环绕展品时路线相对简单而顺畅。每一份作品展台上均标注盲文,可为视觉残疾者提供说明(图7、图8),在展品侧面相对的墙壁上附有详细的作品介绍,为轮椅通过留下足够空间的同时,可在缓慢移动的过程中感受展品、阅读说明。如此空间布局,为行动不便的残障者群体以充分的尊重,并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便于他们与健全人同等感受和体会艺术氛围。

无障碍意识认知与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  无障碍意识认知与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  无障碍意识认知与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  无障碍意识认知与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

                                                            8

无障碍意识认知与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  无障碍意识认知与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  无障碍意识认知与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  无障碍意识认知与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

                   10                   11                  12

2.3香港维多利亚公园——设施与环境

维多利亚公园是香港最大的公园,园中可供市民使用的活动设施繁多,以各类体育运动场地为主,但也不乏大片的公众休憩区,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集会休闲,是户外展览理想的地方,也是举行公众娱乐和国际活动的首选地点。公园内绿树林荫,各种高差起伏的场地与坡道、扶手等无障碍设施自然交融,形成设施与环境的完美结合,所有健全人能够到达的地方,残疾人和老年人均能够到达,细微处无不彰显着设计者浓厚的无障碍意识。

首先,公园中较宽阔的步行主园路设置了盲道(图9),可以让视觉残疾者顺畅的通往各主景地和海边及跨越干道的步行天桥方便视觉残疾者漫步于园中,体验公园中生机勃勃的氛围。此外,园中为方便残障者群体所设置的扶手栏杆很巧妙的设置在绿林从中(图10),并采用与树木接近的色彩,看上去更像是绿地的保护围栏,实则方便了轮椅使用者及漫步游园的老年人,也避免了孩子们在奔跑时直接撞上树木的危险。地面有高差变化时,设扶手的台阶与缓坡道并行设置(图11),方便游人各取所需,也常看到健全者从坡道行走,自然而悠闲,此处无障碍设施与绿色环境的设计优雅融合,使得走在此处的任何人均毫无心理障碍。甚至公共卫生间入口前的坡道设计(图12),也与花坛绿地恰当的衔接在一起,成为公园环境设计的组成部分。如此种种,既方便了残障者群体的使用,又没有简单的将无障碍设施突兀的孤立出来,应是设施与环境完美融合的典范。

3无障碍环境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在上述环境设计案例的研究分析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无论是从法律法规、民众意识,还是设计者的设计思想、构思方法,均表现着成熟的无障碍意识及设计理念。而在进行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状况调查研究时发现,我们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无障碍意识的淡薄。对无障碍理念的无知造成对侵犯残疾人权益的不觉,对无障碍规范的不解造就“表面文章”的工程,对残疾人生活状态的无视形成融入社会环境的心理隔阂。由于人们对无障碍设计认识的不足,单纯追求一时性经济效益,追求健全人角度的完美,导致忽略社会中存在的残障者群体,忽视无障碍设施设计的事例很多。

无障碍意识认知与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  无障碍意识认知与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  无障碍意识认知与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

13                          14                          15

无障碍意识认知与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  无障碍意识认知与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  无障碍意识认知与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  无障碍意识认知与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

16                  17                   18                  19

无障碍意识认知与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  20

13、图14为一国际五星级豪华度假酒店的入口坡道设置,虽按规范要求设计了无障碍坡道,却未曾考虑轮椅使用者如何跨越第一步台阶障碍,且坡道边缘、壁面没有扶手栏杆,稍有不慎便会冲出坡道跌入绿化池中。显然,设计之初并没有针对坡道使用者的行为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只是盲目遵守了规范的硬性规定。有些高级宾馆入口的无障碍设施设置,是将坡道临时化、边缘化(图19),为了不妨碍健全人的行为习惯和心理舒适度,给残障人士设置了无形中的心理障碍和从属地位,甚至将清扫出的垃圾与临时坡道暂放一起。图15更是无意识的将轮椅使用者拒之公园门外,原是设计者为了维护公园的环境和秩序,以小品的趣味性设置了门挡,却让轮椅使用者难以分享优美的环境和休闲的氛围,只能望“园”兴叹。而盲道的“舞蹈”(图16)只能说明设计或施工不清楚视觉障碍者的行动方式和盲道地面砖所表达的意义,误将盲道当作装饰花砖使用。或者即使了解盲道地面砖的意义,却无意站在视觉障碍者的角度构思设置,使得无障碍设施为所有市政设施(图17)、绿化树木等“让路”。《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中的第一条术语便是“缘石坡道”,解释为“位于人行道口或人行横道两端,使乘轮椅者避免了人行道路缘石带来的通行障碍,方便乘轮椅者进入人行道行驶的一种坡道”[2],应是道路设计中最为常见的无障碍设施,但是在调研中发现如图18一般的情形却经常出现,沿着一边缘石坡道通过人行横道线到达另一边时,却无法找到对应的设施设置,无法顺利的驶入人行便道。很多人行道并没有设置轮椅使用者能够自主使用的缘石坡道,使得人行道与行车路面无法衔接,设施设置的随意性不能不说是无障碍意识认知程度的不足所致。此外,在现有无障碍设施设计改造中出现的隐藏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方式也是如此,设计者在改造不合理设计的同时,却又有意将升降平台设置在台阶的后面(图20),造成轮椅需要旋转90°才能脱离建筑物的状况,将会引起特殊状况下(灾难发生时)的逃生困难。如此构思从建筑平面布局来看,似乎巧妙且完整,但依然是从健全人角度考虑的设计思路。

由调研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无障碍设计出现的问题既非技术难题,也非资金匮乏,主要的仍是思想意识问题,上述案例无疑都印证着设计者、管理者等无障碍意识“残缺”所形成的后果。如果全社会都能够正确理解、尊重残障者群体,自觉地维护、创造更宽容的和谐环境,才可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无障碍环境建设。

4无障碍环境设计构思启示

综上所述,研究美国、日本、香港的无障碍环境设计案例,并对比我国目前设施设计问题的调查分析,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环境设计中存在的无障碍意识认知差距,并为我们在无障碍设计理念及构思方法上提供了有效的借鉴。要想改善目前这种无障碍设计的现状,必须提高各阶层人士对无障碍设计的认识,普及无障碍设计基本理念,完善无障碍法律、法规,健全无障碍设计的实施与监督制度,加强管理力度,从根本观念上扭转对残障者群体无意识的歧视,接受并自觉保护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实施。

在无障碍设计理念上应向广义无障碍转化。“广义无障碍”是无障碍及通用设计等概念的综合,将无障碍空间环境的设计由专门面对残障者群体扩展为面对所有社会人,如美国西雅图图书馆入口及香港维多利亚公园环境的设计,已不单纯局限于为“残疾人”设计设施,而是在满足残障者功能需求的同时方便健全人使用,并尽量减少建筑物地面高差,以坡道替代台阶,通道按轮椅空间需求设置,对使用者一视同仁,完全平等,以避免歧视残疾人之嫌,人性化解决残障者的心理障碍。从构思方法上要充分了解残障者群体的行动方式、行为状态,而不是靠健全人的模拟、体验及想当然。真正以“残疾人为本”、“为少数人负责”的构思意识进行设计,建筑空间与公共环境设计应以无障碍设施的实用性、功能性、适用性为主导地位,而不是为了健全人视线中的“完整”、“规则”去弱化残障者的权益,忽视残障者的行为特征。

我们必须认识到,无障碍设计不是只为少数“残疾人”的特殊设计,而是惠及全体民众自身的人性化设计。都会有衰老的一天,都有可能发生行动不便的时刻,衷心希望无障碍意识能够深入到所有社会人的思想深处,无论是设计者、管理者还是普通人都有义务推动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发展,结束口号式、任务式的无障碍设施设置,创造和谐、适宜的无障碍环境是全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共同责任!

 

 

 

 

 

 

注释:

[1]王小荣,许蓁,贾巍.障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参考资料:

[1]王小荣,许蓁,贾巍.障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