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聊城美丽的古八景

(2019-10-26 02:43:18)

光岳晓晴

光岳楼,亦称“余木楼”、“鼓楼”、“东昌楼”,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古城中央,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在《中国名楼》站台票纪念册中,光岳楼与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太白楼、滕王阁、蓬莱阁、镇江楼、甲秀楼、大观楼共同组成中国十大名楼。

聊城美丽的古八景

光岳楼为中国既古老又雄伟的木构楼阁,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1988年光岳楼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誉。

光岳楼由楼基和主楼两部分组成,总高33米。楼基为砖石砌成的方形高台,占地面积1236平方米,边长34.5米,向上渐有收分,垂直高度9米,由交叉相通的4个半圆拱门和直通主楼的50多级台阶组成。光岳楼主楼为木结构,4层5间,歇山十字脊顶,四面斗拱飞檐,且有回廊相通。全楼有112个台阶、192根金柱、200余斗拱。楼内匾、联、题、刻琳琅满目,块块题咏刻石精工镶嵌,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笔‘神光钟瑛’碑,乾隆帝诗刻,清状元傅以渐、邓钟岳手迹,郭沫若、丰子恺匾额、楹联至为珍贵。

明弘治九年(1496年),考功员外郎李赞到聊城,见此楼高壮极目,天下所无,但及今百年,尚寞落无名,因与当时东昌府太守金天锡商定,命名“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该楼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过渡的代表建筑,系我国现存明代楼阁中最大的一座。在形式上它承袭宋、元楼阁遗制,结构上继承了唐、宋时代的传统风格,同时和明初其他建筑也有若干相似之处,开“官式”建筑先河。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楼阁,由楼基和4层主楼组成,总高33米。楼基为砖石砌成的方形高台,占地1236平方米,边长34.5米,向上渐有收分,垂直高度9米,由交叉相通的4个半圆拱门和直通主楼的50多级台阶组成。主楼为全木结构,四面斗拱飞檐,因有回廊相通。全楼有112个台阶、192根金柱、200余斗拱。楼内匾、联、题、刻琳琅满目,块块题咏刻石精工镶嵌,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笔“神光钟暎”匾,乾隆帝诗刻,清状元傅以渐、邓钟岳手迹,郭沫若、丰子恺匾额、楹联至为珍贵。

铁塔烟霏

聊城铁塔位于山东聊城古运河西岸,始建于北宋时期,原为护国隆兴寺寺塔,是中国为数极少的仿木楼阁式铁铸佛塔。坐落于有“江北水城”之称的山东聊城市东关京杭古运河河畔,原护国隆兴寺内东南角。塔始建年代无文字记载,据推测,当在南宋或辽金。

聊城美丽的古八景

1973年,政府拨款重修。施工期间,在五层塔身和基座发现石函,石函外陈列有铜菩萨、瓷瓶、宋元古钱多枚。函内有小型银棺,内有僧人骨灰及舍利子。石函外侧有石刻铭文,说明原有的铁塔在明代永乐年间倒塌,天顺年间由东昌府僧纲司都、纲性深及隆兴寺住持祖崇僧德宁募捐重修。塔为生铁铸造13层,高约15.8米。塔下基座占地16平方米,上有石刻佛教浮雕孔雀、麒麟、龙凤及乐舞人物等各类图饰。塔四面有门窗、斗拱、瓦拢、房檐等,只供观瞻,不能攀登。

铁塔,是东昌府的三大宝之一。它以峻崇浑朴,庄严巍峨的身姿,屹立在古运河边的原护国隆兴寺内,与光岳楼相辉映。它的修复,为鲁西的这座文化古城增添了不少光彩。那么,这座铁塔是怎样铸造起来的呢?

传说,当初在铁塔铸到第六层时,却无论如何没法再铸了。原因是:炉子太小,架子太高,溶化了的铁水到不了上边就凉了。可往上还有七层要建,这可怎么办呢?寺里的方丈悟性禅师急得团团转,工匠们更是个个心焦火燎,一筹莫展。正在这时,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小打炉的白胡子老人,他围着铁塔,这边看看,那边瞧瞧,有时摇摇头笑笑,有时又嘟嘟囔囔。有人问他:“你买卖不做,老是盯在这里干啥?”他扭扭脸说道:“我也是干铁活的,同行看看还不行?”方丈看出这老人仪表不凡,便邀他到寺里喝茶。这老头也不客气,进屋蹲在了正座上。方丈给老人敬过茶,说道:“老师傅,这修塔的难处你也看到了,你能不能给出个主意,想个办法?”老人笑着说道:“我这土屯脖子了,还中用?”话语一落,转眼不见了影儿。方丈惊异一阵,恍然大悟道:“哎呀,我可真糊涂,这不是上仙来此点示造塔之术么!”按照白胡子老人点示的办法,铁塔的上层建造,采取用土逐层屯积、在上面化铁浇铸的办法,十三层塔体很快便建成了。当时有人说,那白胡子老头,是天上的太上老君下凡,可后人谁也没办法作此考证。

仙阁云护

聊城光岳楼的西南方,有一座数百年历史的雄巍高阁,它全部采用木构砖砌、双层楼台,飞檐斗拱、气势磅礴,它始建筑于古木参天荷塘环绕的海源阁藏书楼旁。这就是著名的“仙阁云护”万寿观昊天阁。

聊城美丽的古八景

据邑乘载:万寿观前身是房老庵,是明代古建筑群,道家胜地,供奉上八仙及下八仙。明代洪武29年(1396)后军都督金荣奏改今名。弘治年间(1488—1505)由郡人候宁又复扩建。那时万寿观的范围,是相当宏阔深邃。有三清殿、郁罗箫台、悬九龙钟的特室等。殿后高壁有邓状元写的“阆苑瀛洲”四个大字,高逾一丈有余。兀自笔力雄遒、结构谨严。楼阁两壁上所书的“龙”、“虎”二字也系邓钟岳书,字高丈许,笔走龙蛇、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聊城美丽的古八景

这座昊天阁两层高楼矗立碧空。金字匾悬于正中是“仙阁云护”。未落款识,不知何人手笔。楼上神像是玉皇,为道教所尊奉的最高天神。据道书说:“玉帝居玉清三元宫第一中位”。宋徽宗赵佶尊之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楼下神像有三,即天官、地官、水官。也是道家崇奉之神。这三尊神像,服装不同、面貌各异,但雕塑惊绝,神色凛凛,栩栩如生。阁后特室有口“九龙钟”。高达两米,重约万斤,钟上镌雕九条飞龙,各具不同的形态神情。或二龙戏珠,或吻张目突,或悠然静伏,或昂首欲飞,无不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这口钟,据传是很有灵异的,逢天旱不雨,地方官就虔诚地向它祝祷,“击之辄有雨”。过去的历任知县有韩龙震(乾隆39年)郑纪洛(同治4年),都曾因旱祈雨而得甘霖沛降。那位韩公还作了“谢雨祭九龙钟文”。郑公也因“祷雨辄应”,遂“建楼悬钟而为文记之”,俱载邑志。如今阁已圮毁,钟也莫知踪迹了。

圣泉携雨

东昌府聊古庙遗址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镇申李庄东,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聊城美丽的古八景

遗址为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积5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 。遗址表面散布着大量陶片。可识器型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罐、杯、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属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遗址。

在遗址西北角有颛顼墓。颛顼乃上古帝王,系黄帝之孙,“初国于高阳,故号高阳氏,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

聊城美丽的古八景

聊古庙遗址

圣泉是颛顼陵墓前的一口古井,位于聊城东昌府区闫寺镇审李庄东、聊古庙遗址附近。井旁有碑,就是所称胜景之一的“圣泉携雨”。据志乘记载,这圣水井“颇著灵异,逢亢旱祷雨、往往沛降甘霖”。据说古时山东瘟疫流行,死亡百姓不计其数,上天为救下界百姓而赐了这口井,百姓喝井水便可治瘟疫。瘟疫流行时,唯这儿的百姓不得瘟疫,就是因为喝了这井里的水。井如今已无,庙已荡然无迹。那颛顼墓古迹亦成为略高于地面的土阜了。1945年聊古庙被毁掉,1978年,政府为保留这历史遗迹,在井旁碑上刻“聊古庙遗址”以志。

古甃铺琼

古甃即古井,在今聊城旧城的西北角,传说井底是白玉铺砌,井水清澈碧莹,一望即可见底。井壁长满茸茸之青苔,与水中之晶莹琼玉相映。

聊城美丽的古八景

东昌府衙西南神霄宫内曾有“玉环井”。神霄宫后来废弃,成为“清心庵”,晚清时有尼姑妙静、妙谛居住。传说,庵内有大殿、禅室、小小后楼三楹,院内花草树木繁茂多姿。尤以丁香著名,前庭后院,栽植皆是。而且品种不一,每逢丁香盛开季节,芬芳浓郁、香飘远近、沁人心脾。入得庵内,一种幽静清逸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尼姑妙静,能诗善画,在本城中是颇有名气的。

那一口列为八景之一的古井,就在庵的前院一株海棠树下,有白玉石井栏。井底也是白玉石铺砌,井水清澈晶莹,一望见底。底层有琼玉琢就的朵朵菡萏,与井壁茸茸青苔相映,水光花姿愈显优美。井水清冽甘芳,妙静常汲以烹茶,以款待来庵游览的雅士文人。

巢父遗牧

巢父,传说中的高士,道家前身。因筑巢而居,人称巢父。尧以天下让之,不受,隐居聊城(今属山东省),以放牧了此一生。聊城古有巢陵,为巢父葬处,在今聊城市东昌府区许营村西北二里许。聊城县治曾移此。其墓旁传为当年巢父遗牧处,为聊城古八景之一,曰“巢父遗牧”。

聊城美丽的古八景

大禹时封有巢氏的后代建立有巢国(今安徽巢县一带),历经夏、商、周三代,世代皆为诸侯。春秋时期,楚国灭了巢国,巢国的公族后代遂以原国名命姓,称为巢姓。

巢父是传说中唐尧时代有名的隐士,他和许由还是很好的朋友。关于他们的故事流传很广,在《庄子·逍遥游》、《史记·伯夷列传》、汉蔡邕《琴操·箕山操》、魏嵇康《高士传》、晋皇甫谧《高士传》、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三十六《人部二十·隱逸上》等都有记载,所述内容有所不同。晋人皇甫谧《高士传》中为其二人立传,记述较为详细。巢父,已不知其姓名,隐居在山中,不谋求世俗的利益,年老之后,在树上筑巢并能安然沉睡,所以当时的人都称呼他为“巢父”。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尧听说后,决定把帝位禅让给许由,便亲自去拜访他,说明禅让天下的理由。但许由不愿意接受,于是逃遁到中岳嵩山附近的箕山脚下、颍水的北边居住。尧见许由不愿意接受禅让,又派人来请他做九州的行政长官。许由听了这话后,认为玷污了自己的耳朵,就跑到颍水边,赶紧用清水来洗耳朵。恰巧这时,他的朋友巢父牵着一头小牛到这里准备给牛饮水,看到许由洗耳,非常奇怪,便问其缘故。许由说:“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听了他的话,作出了更为激烈的反应:“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我犊口。”为了不让许由洗耳所用之水沾染牛嘴,巢父就牵着牛到上游去饮水了。许由洗耳、巢父饮牛在古代诗文中多用为隐居不仕的典故。

崇武连樯

崇武连樯,明清时期漕运码头。时称崇武驿大码头,为京杭大运河重要口岸之一。位于今聊城城区东关闸口南800米处的古运河西岸。

聊城美丽的古八景

码头长17.5米,宽5.8米,呈"巨"字形,共设踏跺两处,左右设上下台阶。大码头为官用码头,巨贾富聊城运河大码头商之船也多停泊于此。明清两代运河畅通时,聊城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大码头一带,南来北往的漕船络绎不绝,停泊待卸的商舶绵延数里。从大码头南望,舳舻相连,帆墙如林,宛如一幅宏丽壮阔的图画,故有“崇武连樯”之称,列为聊城八景之一。

聊城美丽的古八景

清康熙皇帝南巡途经聊城时,多在此登岸,驻聊观光。大码头附近曾有一御碑,是清康熙皇帝为减免东昌税收而立。随着古运河的开发,大码头又重新改建。1994年4月,被聊城市(今东昌府区)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绿云春曙

绿云春曙,是五百年前的聊城胜景之一。意思是说:在风光绚丽的春天早晨,登上绿云楼,凭栏眺望那景色美艳的晨曦。这时,春光骀荡、曙气爽身,正当旭日将出之际,蔚蓝的天空中,晓雾飘渺,紫蔼升腾、举目东望、东岳泰岱的峰峦层叠、若隐若现。四郊农野,翠浪丛簇;大运河中桅樯云集,俯瞰阛阓,万户栉比,景象万千;胭脂似的朝霞照射着城河中碧波银帆,仿佛是用彩笔饱蘸姹紫嫣红的春晖,把东昌府古城描绘的分外妖娆。

聊城美丽的古八景

依绿园

据清宣统《聊城县志》记载:绿云楼,在府城西北隅。宋时建,名自公亭。至元九年,尚书徐士隆为总管,改建为绿云楼,亦云绿云亭。旧废为民居。乾隆三十二年,知府黄检扩其地为园,为学使谦恒题额曰“得水”。三十八年,知府胡德琳重葺,改名“依绿”。园中因阜缀山,因洼疏池,亭榭楼阁,花木繁茂。这园是与府衙相连,可游览、可宴客、到处清流潺潺,峰树掩映,园名“依绿”,有十八景,是砥斋、晚晴书屋、小玲珑洲、丽农山房、南章山房、小沧浪等。东昌府衙原为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建,后经多次重修,为东昌府最高行政长官办公、居住的地方。府衙内原有宋徽宗赵佶亲笔书石碑一通(为半截碑),是不可多得的国家级珍贵文物。绿云楼是在花园的北面,紧靠北城墙,在翠柏荫森、岩洞幽邃之间,危楼耸起、画栋雕梁、飞檐彩椽,壮丽非凡,是“城上二十七楼之一”。从东昌府志及其他参考资料上,可看到明代许东望、张鸣鹤等咏赞“绿云春曙”和依绿园景色的诗词,真个是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茂林蔽日、修竹苍翠、夏荷盈池、秋芦似雪,好似大观园的景色风光。

聊城美丽的古八景

依绿园分为南园和北园,不仅在古城内有,在鼎顺花园附近还有一部分。据说,因为靠近运河,乾隆东巡来聊城的时候就在北园接见地方官员。当年,郑板桥来东昌府,夜降大雪。第二天,众人踏雪观竹,当时知名画家吴竹堂,即兴泼墨作了一幅《得水园喜雪图》。郑板桥欣然为面南的一处园中宅子题写了“喜雪斋”,以示文人清高自洁的秉性。喜雪斋门柱上有一幅楹联,是清代书法家、清官刘墉撰写:“幽人来问篱边菊,仙客相论海上琴”。(张丁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