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訥自傳《苦海》(一)
譯者 石毓智

李讷教授
李訥自傳《苦海》(一)
譯者 石毓智
作者寄語
“苦海”這個詞來自於佛教,形容比喻人世間的状况,说的是人類無法滿足的慾望讓人生像苦涩的海水一樣充滿著苦難,悲傷與痛苦就像無邊無際的大海,無處不在。
我生長在中國,也許是受佛教的影響,也許是因為曾在濱海的香港生活過的緣故,我認為人生如同大海,個人就像海上的一個漂浮物,時而被大浪推向高峰,時而又墜入谷底,被外力驱使着到處飄蕩,被浪濤無情地打擊淹沒,又只能一次又一次身不由己地浮出水面。
這本書記述了我人生第一個21年的經歷(1940—1961)。這是一個大動亂的年代,戰爭、饑荒、巨變、沒有人性的迫害和屠殺發生在每一天每一個地方。
譯者按:李訥教授是我恩師。李教授曾為斯坦福大學數學博士,因車禍休學,後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語言學博士學位。他是著名的華裔學者,創辦了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語言學係,現為功能主義語言學的國際重鎮。李教授也是一個傑出的高等教育管理者,於1989–2006年擔任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研究生院院長,主導該校物色傑出科學家計劃,使得該校自新世紀以來有8人獲得諾貝爾獎和1人獲得菲爾茲獎,讓該校成為新世紀世界獲得諾獎最多的前10名大學,與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同列。
李訥的父親李聖五出生於山東一個窮苦農村家庭,上個世紀20年代考入北京大學,畢業後又以優異的成績獲得政府資助到日本東京大學留學,兩年後又獲得獎學金到英國牛津大學讀書,最後獲得牛津大學的法學博士。李聖五於上個世紀30年代學成回國,先後擔任商務印書館總編和《東方雜誌》主編,後從政得到蔣介石、汪精衛等的重任,曾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李聖五應該是天之驕子,中國近代史上屈指可數的學霸之一,是人人稱羨的對象,為年輕人奮鬥的目標。
然而,李訥看到的父親則是一個被中國傳統的功名利祿俘虜的奴隸。李聖五考入北大後,首先拋棄的是糟糠夫妻和兩個才幾周歲的女兒。他冷酷無情,把周圍的所有人都變成了爭名奪利的工具。當日本人侵佔中國時,李聖五賣國求榮,擔任汪偽政府的要員。在李聖五54歲時,妻子無法忍受其冷漠无情而離他而去,兒女也為他遭受人間的罕見磨難,一兒一女甚至遭遇不測,又與兒子李訥反目成仇。李聖五的餘生避難香港,孤苦伶仃,在淒涼中渡過。李聖五89歲那年,打聽到兩歲就被他拋棄而從未見過面的女兒下落,在寒冷的冬季隻身一人從香港到黑龍江的邊陲小鎮去看望女兒,途中死在一個偏僻的北方邊陲小鎮,臨終也沒有見到女兒一面。在李訥的眼裡,父親就是一個被名利扭曲了靈魂的一個人,父親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失敗的一生。
李訥這本自傳,生動而感人地描述了自己傳奇的家世,以自己超凡絕倫的洞察力,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人生、家庭、愛情、孝道、亲情、友情、事業、名譽等做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他的家世從一個側面折射出那個時代的中國社會普通大眾所遭受的苦難,讓人們明白一個強大的祖國、穩定的社會是個人生存和尊嚴的保障,是个人人生出彩的必须环境,更加深刻體悟今日的太平盛世来之不易。
作者寄語
“苦海”這個詞來自於佛教,形容比喻人世間的狀況,說的是人類無法滿足的慾望讓人生像海水一樣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苦難,悲傷與痛苦就像無邊無際的大海,無處不在。
我生長在中國,也許是受佛教的影響,也許是因為曾在濱海的香港生活過的緣故,我認為人生如同大海,個人就像海上的一個漂浮物,時而被大浪推向高峰,時而又被捲入谷底,身不由己地到處飄蕩,被浪濤無情地轟擊淹沒,只是一次又一次浮上水面。
這本書記述了我人生第一個21年的經歷(1940—1961)。這是一個大動亂的年代,戰爭、饑荒、巨變、非人性的迫害和屠殺發生在每一天,每一個角落。
譯者按:李訥教授是我恩師。李教授曾為斯坦福大學數學博士,因車禍休學,後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語言學博士學位。他是著名的華裔學者,創辦了加利福尼亞大學語言學係,現為功能主義語言學的國際重鎮。李教授也是一個傑出的高等教育管理者,於1989–2006年擔任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研究生院院長,主導該校物色傑出科學家計劃,使得該校自新世紀以來有8人獲得諾貝爾獎和1人獲得菲爾茲獎,讓該校成為新世紀世界獲得諾獎最多的前10名大學,與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同列。
李訥的父親李聖五出生於山東一個窮苦農村家庭,上個世紀20年代考入北京大學,畢業後又以優異的成績獲得政府資助到日本東京大學留學,兩年後又獲得獎學金到英國牛津大學讀書,最後獲得牛津大學的法學博士。李聖五於上個世紀30年代學成回國,先後擔任商務印書館總編和《東方雜誌》主編,後從政得到蔣介石、汪精衛等的重任,曾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李聖五應該是天之驕子,中國近代史上屈指可數的學霸之一,是人人稱羨的對象,為年輕人奮鬥的目標。
然而,李訥看到的父親則是一個被中國傳統的功名利祿俘虜的奴隸。李聖五考入北大後,首先拋棄的是糟糠夫妻和兩個才幾周歲的女兒。他冷酷無情,把周圍的所有人都變成了爭名奪利的工具。當日本人侵佔中國時,李聖五賣國求榮,擔任汪偽政府的要員。在他50多歲時,妻子無法忍受而離他而去,兒女也為他遭受人間的種種磨難,一兒一女則遭遇不測,又與兒子李訥反目成仇。李聖五的餘生避難香港,孤苦伶仃,在淒涼中渡過。李聖五89歲那年,打聽到兩歲就被他拋棄而從未見過面的女兒下落,在寒冷的冬季隻身一人從香港到黑龍江的邊陲小鎮去看望女兒,途中死在一個偏僻的北方邊陲小鎮,臨終也沒有見到女兒一面。在李訥的眼裡,父親就是一個被名利扭曲了靈魂的一個人,父親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失敗的一生。
李訥這本自傳,生動而感人地描述了自己傳奇的家世,以自己超凡絕倫的洞察力,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人生、家庭、愛情、友情、事業、名譽等做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他的家世從一個側面折射出那個時代的中國社會普通大眾所遭受的苦難,讓人們明白一個強大的祖國、穩定的社會是個人生存和尊嚴的保障,更加深刻體悟珍惜今日的太平盛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