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石毓智
石毓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0,351
  • 关注人气:14,0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天社科院跳出个骂战的

(2020-07-09 17:41:36)
标签:

365

文化

教育

分类: 汉语学界的那些事儿

今天社科院跳出个骂战的

石毓智

 

        今天在一个认知语言学微信群里,突然跳出来一个骂战的。此人自称是“姓王名伟字明惟号释然”,一看吓我一跳,不是因为他说的话,而是因为他的名姓称号,我估计是当代中国人中名字最长的一位,整整10个字!连日本人都没有这么长的名字。而且此人发微信,基本不用标点符号,奇人啊!

        我仔细一看,此人我认识,原来是沈家煊先生培养的高足,现在刘丹青所长领导下谋事,直接受管于胡建华主编,自己认定的职位是《当代语言学》责编王伟。我以前去社科院时,我们两个还相谈甚欢。这些年从未见过面,也没有联系过,所以我一头雾水,不知何故把伟哥得罪这么苦?原来他认定我1992年发于《中国社会科学》上的一文,题目为《论现代汉语的体范畴》,抄袭自Shi Ziqiang (1990) 年发于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上的一文。主要证据是我们两个都认为汉语只有一个体标记“了”,我的简单答复如下。

一、主张有几个“了”,不叫学术观点,关键是你说的这个“了”是什么。汉语学界有人主张有两个“了”,有人主张只有一个“了”。武汉大学二级教授萧国政学兄还主张汉语有13个“了”呢。这有啥意思?

二、两篇文章的主题不同。我的文章是谈体标记系统的,主要谈“了”、“着”、“过”的分工,只是附带说明本文是把“了”看作一个东西。然而,Shi (1990)是专门谈汉语只有一个“了”的。

三、两篇文章的框架思路不同。我是从一个动作发展的完整过程出发,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体标记表示。而Shi (1990) 则是根据语用情况,把事态分为有界和无界,由此影响“了”是表达完成(perfective)还是起始(inchaotive)的。

四、我说的“前时点”是指动作发生的时间点,“了”表示从无到有的“实现过程”,这个参照坐标是根据“着”和“过”的表意分工。然而Shi所用的anterority(这个术语很偏,很多专业的语言学词典都没有,估计误解就出在这里)是指在另外一个不同动作情状之前,“了”所刻画的动作行为已经完成。我与Shi (1990) 的观点正好相反。

五、写作的时空不同。我写这篇文章是在1989年刚参加工作时那个夏天写的,既无电脑,又无外文资料,自己能看到的重要观点都列上了,包括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陈平博士。我那时特崇拜陈平,所以把陈平的观点用了一段话来介绍。那个Shi则是在美国著名大学读博士,拥有精良的研究条件,第一时间接触最时髦的语言学术语。那时我要知道还有这么一个人,肯定像对待陈平那样来崇拜这个“Shi Ziqiang”的。

六、不仅文章观点相左,即使现在我也认为Shi (1990)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观察流于肤浅,“了”的意义并不是由所谓谓语的“有界”和“无界”决定的。读者可以简单测试一下,这一说法能否把“了”与“过”的分工说清楚?要知道,“过”一样对有界和无界敏感。所以,要解决好汉语的体标记系统,首先要有系统观,要把三个体标记放在一起来观察分析,这正是我的文章的价值所在。Shi (1990)只是孤立观察一个“了”的就事论事、瞎子摸象式的研究。两篇文章的高下,可以看看过去这年年谁的文章被引用得多。   

        这个“姓王名伟、字明惟、号释然”的,自比鲁智深,可是鲁智深人家却是一个不畏强权、是非分明、打抱不平、解救民女、专门跟官府过不去的好汉。咱们虽然当不了鲁智深,起码不要去做那个假李逵,只敢在乡里乡亲面前耍横,甚至对老友大打出手来逞凶,更不可取的是还想到官府那里邀功请赏。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认为伟哥还是有几分真诚和勇气的,否则就不会真名真姓来骂战了。

        最后,希望伟兄多多保重身体,也希望我的释疑能够让你“释然”。   


今天社科院跳出个骂战的

今天社科院跳出个骂战的

 今天社科院跳出个骂战的

今天社科院跳出个骂战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