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语已变成孤立语

(2018-10-08 15:33:37)
标签:

365

教育

分类: 汉语学界的那些事儿


 

       长期以来,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学界,普遍认为汉语是一种孤立语。因为不少人觉得“孤立语”代表一种原始的、不发达的语言,所以对自己的母语有一种自卑感或者说偏见。今天读到Kiparsky教授的一篇文章,认为英语已经几乎发展成为孤立语。这一观点有助于正确理解汉语,故摘录出来与大家分享。

       Kiparsky认为,语言的形态类型变化是个周而复始的循环:孤立语 > 粘着语 > 屈折语 > 孤立语……。今日英语基本已变成孤立语,而它的近亲日耳曼语系则是屈折语,印欧语言的整体则是粘着语,并有证据显示史前印欧语则是孤立语。

       纵观历史,汉语逐渐从孤立语发展成粘着语,比如动词出现了“了、着、过”这些语法标记,名词出现了“子、儿、头”这些词缀,等等。有些方言则用一个鼻辅音[n]表示小称,用声调变化来表示完成体,这都带有屈折变化的特征。

       Kiparksy教授是斯坦福大学的“学院教授”,也是我的老师。在上他的历史语言学课的时候,他提出了一个观点,“SVO”语序是最优化语序,所以人类语言只有SOV变成SVO(英语就是如此),而没有相反的变化。我当时听到这一观点就很激动,后来写了一篇“很振奋民族自尊心”的文章,题目为《汉语基本语序对其整体语法特征的影响》一文,发在《外国语》上。

 

 

 

附录:Kiparksy, Paul. 2015. New perspectives in historical linguistic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ed. by Claire Bowern and Bethwyn Evans, 64-102. New York: Routledge. 下面为有关段落:

 

      To the extent that languages can be assigned to overall morphological types, they seem to undergo

a cyclic development from isolating to agglutinating to fusional morphology, and from there

back again to isolating morphology (an idea that goes back at least to Gabelentz). For example,

English is close to isolating, its Germanic ancestor was fusional, Indo-European was agglutinative,

and internal reconstruction from Proto-IE suggests an antecedent more isolating stag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