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石毓智
石毓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940,068
  • 关注人气:14,0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晚报》:兰盖克用美食推广认知语言学

(2018-05-24 16:28:58)
标签:

365

教育

时评

文化

分类: 教育、科技和创新

 《今晚报》:兰盖克用美食推广认知语言学


  为激发学子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世界名校的管理者和老师花了极多心思——

我在美国读书访学近十年,下面就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谈谈这些大学如何利用美食来激发学习热情的,从中可以看出学校的良苦用心。

 

  教授掏钱在家办学术派对

  派对和学术似乎很难走到一起,因为人们觉得,学术是严肃认真的,派对则是放松娱乐的,在派对场合搞学术演讲太不认真。可是我在美国圣地亚哥参加学术派对感觉很美好。

  我的导师罗纳德·兰纳克是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国际知名度极高,因此,经常有世界各地的专家来校与他交流。有新来的客人到访,兰纳克教授就安排为他们作一次学术报告,可是他既不占用大学的课室,又不利用大学的资源,而是自己掏钱,就在自己家里,以搞家庭派对的形式办学术讲座。程序都是,先吃饭聊天,后听学术报告。

  每次都是全系的大部分师生,其中还有一些退休的老教授,二三十号人汇聚在兰纳克的客厅。大家有吃有喝,有说有笑,随便走动,自由交谈。饮食大都是商店直接买来的,诸如可乐、沙拉、奶酪、三明治之类。

  吃饱喝足以后,就是学术演讲。听者有坐沙发的,有席地而坐的,讨论认真而热烈。这种学术交流的形式真是别开生面,至今记忆犹新。

 

  教授约我边吃边“谈”

  我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读书遇到困难,这时,正巧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华裔学者李讷教授,刚申请到一个大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就聘请我做科研助理,目的是让我过渡一下再读博士。之后,我们一家三口来到圣巴巴拉。

  开始的时候,李教授根本没有指望我这个硕士生能做出什么像样的研究,他第一天见到我的时候,只是在带我去学校办手续的路上,随便提了两个题目,建议我“摸一摸”。我把李老师的话深深地记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有价值的研究。

  李老师给我提供的办公室里,书架上摆满了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性的典籍。我每天除了三餐回家吃饭外,每天都是从早上工作到晚上10点多。三四个星期过去后,我发现有些眉目,就把各个时代代表性的例子和发展的脉络写下来。

  我主动约李老师谈谈我的想法,但是连着约了好几次,李老师都有紧急事务爽约。李老师可能觉得不好意思了,一天,李老师告诉我:“明天中午我带你一起吃饭,咱们谈谈。”

  第二天,李老师开车把我带到一家墨西哥自助餐馆,这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大的生活改善。吃饭中间,我就把事先想好的问题向李老师汇报。李老师听了以后,第一个反应是:“明天我们到另一家餐馆一起吃午饭。”

  转天,李老师把我带到一家非常上档次的中餐馆,他没有再跟我多谈学术,只是告诉我,他将给我提供奖学金,让我继续完成博士学位,并给我配备一个新办公室,购买计算机、打印机等,让我专心做研究。

  后来我才知道,李讷教授在上个世纪70年代,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做出什么结果。李老师觉得我的分析很有道理,从那以后就对我信任有加。自从有了这次学术突破以后,李老师不仅给我的待遇好了,请我吃饭的次数明显增多,档次也高了。他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对我下的苦功的肯定。我干活也更卖力了。

 

  一年到头都有“免费午餐”

  通常说“世上没有免费午餐”,可是在斯坦福读书就常能碰到很多这样的好事,不仅自己获得知识,而且还能吃上免费的佳肴。

  后来,我从加州大学来到斯坦福大学继续读博士。记得那时候有一位中国留学生做了个“免费食物日程表”,告知大家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哪个学院有什么免费的食品,都是供参加学术活动者用的。

  斯坦福愿意在美食上“破费”的目的,是引诱、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所以并不是任何学术活动都提供吃的,他们要把钱用在刀刃上。那些大型的名人演讲,本来就很受人欢迎,一般是不提供吃的。我在那里参加过很多全校性的讲座,不少都是诺贝尔一级的学者,这些场合一般是不提供吃的。

  对于那些小型的、冷辟学科的讲座,则大都有免费食品。时间久了,我就发现一个规律,越不吸引人的学科讲座,所提供的免费食品就越精美。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哲学的一次讲座,那次请的是剑桥大学的一位学者来演讲,不仅有各种精美的食品、水果等,还有啤酒、葡萄酒,这是我唯一一次碰上有酒喝的学术讲座。

  斯坦福自发式的群众学习小组特别多,什么名目都有,这些小组的活动都有吃的,经费都是来自大学。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你只要想出一个点子,就可以向学校申请一笔经费用于学术活动时购买饮食。这些小组之所以能够长期坚持下去,而且特别活跃、特别多,与这种美食刺激是分不开的。

  斯坦福的经管学院有个系列讲座,每星期请一位知名企业家,讲座一般在下午4点到6点之间,我为了蹭饭就去听,但是总不能到开饭时才到,所以要装腔作势坐在课堂里听听讲座。意外的是,我后来渐渐对这些讲座发生了兴趣。像我这种情况的人不少,如此一来,不仅给讲座增加了人气,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这个学科的兴趣。

 

  “必胜客”数学课

  2010年秋季,我在斯坦福访学期间,旁听过一门“波利亚数学”,该课程主要是为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比赛的学生提供培训的。波利亚是该校数学系已故的知名数学家,这门数学课的教学方法很特别,我称之为“必胜客数学法”。

  上课时间定在每周一下午6点到9点,这个时间正好与吃晚饭时间冲突。开始时我还疑惑:“谁会不吃晚饭饿着肚子来学数学呢?”后来才明白,这种时间安排的背后,就是通过美食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每次上课,教授先讲10分钟,主要讲些解题思路,然后发给大家一些数学题目。这时候,外边的餐馆开始把学校预订的必胜客和饮料送到。

  闻到香味儿的学生便从教室里蜂拥而出,排队去取自己喜欢的品种。一会儿,只见学生们一手拿着必胜客,一手拿着数学题,或站,或坐,或沉思,或谈论,气氛热闹非凡。

  过了三四十分钟,大家吃饱了、喝足了,就陆续回到教室。那些对老师给的问题有了答案的学生,就主动在黑板上演示,然后大家讨论,老师评判。这是我一生经历过的最随意轻松的数学课,也是最奇特的授课方式。确实有些同学由此而对数学“产生了感情”,他们调侃说“都是必胜客惹的祸”。   (摘自《羊城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