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说清楚,写这个博文的目的不是要抓林校长的小辫子,而是借此机会澄清林校长讲话中的另一个语文知识点。
北大林校长已经为自己讲话中的一个错读道了歉,就是把“鸿鹄”读成了“鸿浩”。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值得点赞。但是,林校长在讲话快结束时又出现了“jing55
jing55学子”的发音("55"表示阴平。),北大的官方网站的相关部分的文字记录如下:
我们庆祝北大建校120年,特别要感谢伴随北大成长的一代代教职员工,他们深厚的学术造诣和远见卓识,以及深深的家国情怀滋养了北大,培育北大的菁菁学子。我们要感谢千千万万的北大校友,他们在各行各业的卓越成就和巨大贡献,成就了北大的辉煌。
很多人疑惑,是不是林校长把“莘莘(shen55
shen55)学子”错读成“菁菁(jing55
jing55)学子”,而北大的有关文秘则将错就错,干脆就写成把前者写成后者?我们抱着求真的精神来看一看这个语言文字问题。
“莘莘学子”是个成语,“莘莘”表示“众多”。根据林校长的这个词出现的上下文,应该说的也是“众多学生”。
“菁菁”也确实有这个词,早在《诗经》时代就有了。根据《词源》和《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菁菁”都是表示“草木茂盛”,即从古到今这个叠词都是只有这一个意思。根据我自己的阅读范围和语文知识,也从未见“菁菁学子”的用法。当然,也可勉强地把林校长的这一用法理解为比喻,即“茂盛的北大学子”,但是在文意上讲不通,因为紧接着的一句话则是强调北大培养的学生众多:“我们要感谢千千万万的北大校友”。
我对北大语料库进行了调查,“菁菁学子”无一例,而“莘莘学子”则有500例。
总之,我想要澄清的是,“莘莘”和“菁菁”这两个叠词从来都是不同的,前者表示“众多”,后者表示“茂盛”。至于这里的“菁菁学子”是否为修辞手法(比喻),只能请教于林校长和其他方家了。
附录
《现代汉语词典》(6版)(2016,商务印书馆):
【菁菁】jing55
jing55〈书〉形草木茂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