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石毓智
石毓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033,667
  • 关注人气:14,0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目前汉语研究的缺陷在哪儿?

(2017-11-19 11:28:40)
标签:

365

教育

分类: 汉语学界的那些事儿


 

         汉语研究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系统观。纵观当今学界的整体状况,不论是现代汉语的研究,还是汉语发展史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语言是个有机的整体,任何语法标记或者结构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要弄清一个问题必须拥有系统观。让我们以两个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半个多世纪以来,汉语学界的一个保留节目就是关于“王冕死了父亲”的结构语义探讨。各路高手都从自己的理论背景出发,对这个句子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然而大家都是眼睛盯在“死”这一个动词上而不管其余,其实它就是汉语存现句的一个例子而已,同类的还有“他们跑了一只狗”、“他们家来了两个客人”等大量的同类现象,而且这种结构并不是历来如此,宋代以后才有。所以,任何一个合理的解释,必须能够解释同类结构的所有句子,而且还能够解释为何宋代才有这种语法结构的原因。

        关于指代词“这”的来源,是汉语史上的一个大问题,很多大家都对此做出了分析,但是大家都陷入一个认知误区,就是只忙着寻找它在上古汉语的“爷爷”。大家都忘记了一个问题,这个“爷爷”是从何而来的?更重的是,如果跳出普通话,看一看方言的情况,马上会发现广大南方方言的近指代词是“个”。其实,北方方言的“这”是来自量词“只”,南方方言的“个”来自量词“个”,它们都是量词系统建立之后对汉语指代词系统影响的结果。“这”在唐代产生,那时候最常用的近指代词是“此”,所以要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必须说明占有绝对优势的“此”为何能够被新生的、罕见的“这”一步一步取而代之。

        下面是我们最近完成的一篇论文,希望能够对汉语学界的朋友有所启发。

目前汉语研究的缺陷在哪儿?

目前汉语研究的缺陷在哪儿?

目前汉语研究的缺陷在哪儿?

目前汉语研究的缺陷在哪儿?

目前汉语研究的缺陷在哪儿?

目前汉语研究的缺陷在哪儿?

目前汉语研究的缺陷在哪儿?

目前汉语研究的缺陷在哪儿?

目前汉语研究的缺陷在哪儿?

目前汉语研究的缺陷在哪儿?

目前汉语研究的缺陷在哪儿?

目前汉语研究的缺陷在哪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