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激发学子的学习热情和研究兴趣,世界名校的管理者和老师花了极多心思

石毓智
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一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前前后后在美国读书访学近十年,长期学习或者访学的大学有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斯坦福大学。下面就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谈谈这些大学如何利用美食来激发学习热情的,从中可以看出学校的良苦用心。
壹、教授自己掏钱在家办学术派对
派对和学术似乎很难走到一起,因为人们会觉得,学术是严肃认真的,派对则是放松娱乐的,在派对场合搞学术演讲太不认真啦。可是我在美国圣地亚哥有多次参加学术派对的美好经历,至今记忆犹新。
我的导师是罗纳德·兰纳克,他是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国际知名度极高,因此,经常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来到学校与他交流。有新来的客人到访,兰纳克教授就安排为他们作一次学术报告,可是他既不占用大学的课室,又不利用大学的资源,热爱学术而又慷慨的他,总是自己掏钱,就在自己家里,以搞家庭派对的形式办学术讲座。
每次活动之前,兰纳克教授都会把讲座的信息告诉大家,他家准备了晚餐,也欢迎与会者带上自己准备的佳肴来与大家分享。程序都是,先吃饭聊天,后听学术报告。
我在圣地亚哥的那两年多时间里,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开着自己的二手红色尼桑小轿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来到半山腰的兰纳克的家。他们的家面向太平洋,即使炎热的夏季,晚上站在他们家的后花园,都觉得冷得发抖。
每次都是全系的大部分师生,其中还有一些退休的老教授,二三十号人汇聚在兰纳克的客厅。兰纳克家的客厅很大,几十号人在里边有吃有喝,有说有笑,随便走动,自由交谈。饮食大都是商店直接买来的,诸如可乐、沙拉、奶酪、三明治之类,虽说不上高档,但是起码比平时吃得好,对我这个穷学生来说就是改善生活。
大家吃饱喝足以后,就是学术演讲。听者有坐沙发的,有席地而坐的,讨论认真而热烈。按照我个人的体验,我参加这种活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冲着兰纳克家的美食而来的,听学术报告则是顺便的。当时听了什么样的学术内容,我已经记忆很模糊了,但是这种学术交流的形式真是别开生面,所以至今记忆犹新。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在斯坦福读博士期间,经历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期末考试,令我终生难忘。当时我选修了伊丽莎白·特劳格特教授的语法化课,她是这个领域的国际权威。
期末考试就是研究报告,每个学生不仅要交一篇研究论文,还要在全班作一次学术报告,接受大家的提问,就如同毕业答辩那样。那次,伊丽莎白教授就把报告地点安排在她家里,时间是吃完晚饭以后。
她把全班学生请到她家里,大家吃晚餐,事先就征求大家那天想吃什么,她订购准备。到了晚上,我们美餐一顿后,就开始学术报告。这种场合,温馨轻松,似乎特别能激发大家的灵感,那天的讨论特别热烈。
贰、教授约我边吃午餐边“谈谈”
我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读书遇到困难,这时,正巧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华裔学者李讷教授,刚申请到一个大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他纯粹为了助人为乐,就聘请我做科研助理,目的是让我过渡一下再读博士。在1996年元旦这日,我们一家三口租用搬家公司的卡车拉着家具来到圣巴巴拉。
开始的时候,李教授根本没有指望我这个硕士生能做出什么像样的研究,所以他第一天见到我的时候,连坐下来专门跟我谈谈如何做课题都没有,只是在带我去学校各部门办手续的路上,随便提了两个题目,建议我“摸一摸”。
我清晰地认识到,这是我唯一的机会了,所以我把李老师的话深深地记在心里,暗下劲一定要做出有价值的研究,但是能不能做出有价值特别是能让李老师认可的研究,我心里也完全没有底儿,因为此前从来没有做过历史语言学。
李老师给我提供的办公室里,书架上摆满了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性的典籍。我每天早上6点多天刚亮,就从家里骑自行车到办公室工作,除了三餐回家吃饭外,每天都是从早上工作到晚上10点多。主要工作就是阅读原著、抄卡片。三四个星期过去后,我发现有些眉目,就把各个时代代表性的例子和发展的脉络写下来。
我主动约李老师谈谈我的想法。李老师那时担任学校的研究生院院长,必须事先跟他的秘书约定时间。但是连着约了好几次,到见面的时候秘书总是来电话告知,李老师要处理其他紧急事务,无法见面。因为爽约的次数太多了,李老师可能也觉得不好意思了,一天,李老师告诉我:“明天中午我带你一起吃饭,咱们谈谈。”
第二天,李老师开车把我带到一家墨西哥自助餐馆,一人5美元。这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大的生活改善,那时从来不舍得到餐馆吃饭,花一两美元都心疼。吃饭中间,我就拿出事先写好的例子和想法的纸张,给李老师汇报说,比较句和把字句的发展,都是汉语经历的系统变化的子现象。李老师听了以后,第一个反应是:“明天我们到另一家餐馆一起吃午饭。”
紧接着的第二天,李老师把我带到一家非常上档次的中餐馆,因为这是我来美国第一次在如此豪华的中餐馆吃饭,所以迄今还记得它的名字,叫“明朝餐馆”。这天,李老师没有再跟我多谈学术,只是告诉我,他将给我提供奖学金,让我继续完成博士学位,并给我配备一个新办公室,购买计算机、打印机等,让我专心做研究。这天李老师叫了好几道菜,对我来说绝对是奢华大餐。
后来我才弄清楚,李讷教授在上个世纪70年代,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做出什么结果。李老师觉得我的分析很有道理,从那以后就对我信任有加。自从有了这次学术突破以后,李老师不仅给我的待遇好了,请我吃饭的次数明显增多,档次也高,我干活也更卖力了。
按李老师这样级别的教授以及收入,请我这位穷学生到高档一点的餐馆吃饭根本就是小菜一碟,他这样做的目的,实际上不在吃饭本身,只是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对我下的苦功的肯定。
叁、一年到头都有“免费的午餐”
通常说“世上没有免费午餐”,可是在斯坦福读书就常能碰到很多这样的好事,不仅自己获得知识,而且还能吃上免费的佳肴。
1996年9月,我从加州大学来到斯坦福大学继续读博士。斯坦福是私立大学,不仅有钱,而且财政上的自主权也大,所以大学就拿出相当一部分钱用在学术活动的饮食上。
记得那时候有一位中国留学生做了个“免费食物日程表”,告知大家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哪个学院有什么免费的食品,都是供参加学术活动者用的,这样,一个星期的大部分时间的晚饭钱都可以省了。
斯坦福愿意在美食上“破费”的目的,是引诱、激发、促使大家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所以并不是任何学术活动都提供吃的,他们要把钱用在刀刃上。那些大型的名人演讲,本来就很受人欢迎,一般是不提供吃的。我在那里参加过很多全校性的讲座,不少都是诺贝尔一级的学者,这些场合一般是不提供吃的。
对于那些小型的、偏远学科的讲座,则大都有免费食品。时间久了,我就发现一个规律,越不吸引人的学科讲座,所提供的免费食品就越精美。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哲学的一次讲座,那次请的是剑桥大学的一位学者来演讲,不仅有各种精美的食品、水果等,还有啤酒、葡萄酒,这是我唯一一次碰上有酒喝的学术讲座。
按照常规,都是听完讲座以后才吃饭,可是那次是下午5点开讲,当时不少人已经饥肠辘辘,所以就有人提议说是否可以边吃边喝边听讲座,主持同意了。我当时有些贪杯,一大杯葡萄酒下肚,因为是空肚子,立刻就觉得有点上头。你别说,喝高以后听哲学讲座,悟性特别好。
斯坦福自发式的群众学习小组特别多,什么名目都有,这些小组的活动都有吃的,经费都是来自大学。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你只要想出一个点子,就可以向学校有关部门打个报告,申请一笔经费用于学术活动时购买饮食。这些小组之所以能够长期坚持下去,而且特别活跃、特别多,与这种美食刺激是分不开的。大学管理者认为,这些投资能吸引大家的学习热情,是值得的。
事实上,很多人开始不一定对讲座内容感兴趣,主要就是冲着吃而去的,可是其中有人会渐渐地对这个学科发生兴趣。斯坦福的经管学院有个系列讲座,每星期请一位知名企业家来讲座,他们有钱,所以食品档次高。讲座一般都是在下午4点到6点之间,我为了蹭这顿饭就去听讲,但是总不能人家开饭时才去混饭,所以要装腔作势坐在课堂里听讲座,听完讲座再混饭吃就觉得理直气壮了。让我意外的是,我后来渐渐对这些讲座竟发生了兴趣。像我这种情况的人也不少,如此一来,不仅给讲座增加了人气,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这个学科的兴趣。
我在斯坦福读书期间,吃得最好的一餐饭就是听讲座“挣”来的。那次,东亚语言系请来了挪威著名汉学家何莫邪来讲一个比较专业的讲座,来听讲座的学生和老师总共只有5个。讲座结束以后,系主任就用系里的基金,请大家到大学附近的一家意大利餐馆开洋荤,每个人随便点自己爱吃的,还有意大利产的名贵红酒,那次平均下来一个人花了80多美元。这也是我在美国前后六七年最奢侈的一次享受,所以至今印象深刻。
肆、“必胜客”数学课
2010年秋季,我在斯坦福访学期间,旁听过一门数学课,叫“波利亚数学”,该课程主要是为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比赛的学生提供培训的。波利亚是该校数学系已故的知名数学家,我在中国读书时就看过他写的《怎样解题》、《数学与猜想》等数学普及读物,这就是我听这门课的原因。这门数学课的教学方法很特别,我称之为“必胜客数学法”。
上课时间定在每周星期一下午6点到9点,这个时间正好与吃晚饭时间冲突。开始时我还疑惑:“谁会不吃晚饭饿着肚子来学数学呢?”后来才明白,这种时间安排的背后,就是通过美食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每次上课,教授先讲10分钟左右,主要是讲些解题思路,然后发给大家一些数学题目。这时候,外边的餐馆开始把学校预先订好的一盒一盒必胜客和饮料送到。闻到香味儿的学生便从教室里蜂拥而出,排队去取自己喜欢的品种。一会儿,只见学生们一手拿着必胜客,一手拿着数学题,或站,或坐,或沉思,或谈论,气氛热闹非凡。过了三四十分钟,大家吃饱了、喝足了,就陆续回到教室。那些对老师给的问题有了答案的学生,就主动在黑板上演示,然后大家讨论,老师评判。这是我一生经历过的最随意轻松的数学课,也是最奇特的授课方式。
这种授课方式成效如何?我讲两点大家便会清楚。第一点,我参加了很多系科的课,都是第一堂课的学生人数最多,然后递减。唯独这门“必胜客数学课”一反常态,第一堂课来的学生不算多,能容纳50个人的教室刚好装得下,可到了第二堂课时,学生都站到教室门外了,到了后来,只好搬到一个能坐400人的大型阶梯教室来上。因为第一堂课大家还不知道提供美味佳肴的事,上课的同学回去一传,本来不感兴趣的同学为了这顿免费的晚餐就来了。你别说,确实有些同学由此而对数学“产生了感情”,他们调侃说“都是必胜客惹的祸”。第二点,斯坦福在这种大学数学竞赛中,成绩一直名列前三名,用美食吸引学生,用佳肴留住学生,这招功不可没。
伍、利用吃饭的时间来学习
子曰:“食不语,寝不言。”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睡觉的时候不要聊天,这是古训。这到底有没有什么科学道理,没人去想,反正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然而,我在斯坦福读书期间,摊到一个美差事,吃12美元的免费午餐,代价是吃饭的时候跟美国学生聊天。
东亚系有不少学生在学汉语,他们需要一个练习说汉语的机会,就让我中午12点的时候打好饭,到一个小教室里去,大家都是边聊边吃。一边喝咖啡,嚼着美味的菜肴,一边说汉语。
很多专业都有一个“午餐盒讲座”,大家不要误解,这不是关于如何改进午餐肉包装的。这是安排在中午12点至1点的讲座,请的都是世界各地的大专家。大家都端着自己的午饭,有自己家里带的,有食堂买的,有中餐的,有西餐的,食物啥颜色你看不清楚,但是啥味道你都能闻得到。讲座中间提问题,很多人得先把口里的食物咽下去,才能流畅地提问题。
咱们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也太随便了吧!似乎对讲者不太尊重。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把吃饭看作不严肃,把学术讲座看得太严肃。
美国的大学是没有午休这个概念的,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每个小时都是上课的时间,自己安排时间去吃午饭,更没有人给你时间再去睡一觉。那么,经常可以见到这种场景,有些上中午课的同学,没有时间吃饭,就把买好的饭带到教室里去吃,老师也没有不高兴的。
美国大学这种把“美食诱惑”用于教育的做法,既不奢侈,也不浪费,花钱也不多,充分利用人的天性,诱发师生的求知兴趣,保持人们对科学的热情。这种“人性化”的做法,是一种另类的教育观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