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科的命名系统远不是一个名称问题,而是反映整个国家对科学体系的认识水准。本文则集中谈几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①“文理分科”祸害中国的高等教育
现在中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几乎都是出自“文理分家”的教育系统,所以自觉不自觉地在每个人的大脑中都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是“不一家”的,或者说没有啥关系的“两个世界”。这种观念严重妨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调查了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武大、华科大等国内的名校,所有的大学都是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分开设立“学院”或者“学部”的,中国大学内部不存在“文理学院”这类的学术单位。然而,哈佛、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则全部是把这三种“科学”归入一个学院的,而且学院之下只有“系”,每个学科都是平等的,比如斯坦福设有school of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伯克利则设有Letters and Sciences。
中西方高校这种不同的分类折射出中外对“科学”概念理解的差异。欧美人是把“科学”理解为一种思维方法,只要方法符合科学原则,不管研究对象是什么,都叫做“科学”。所以,美国的《科学》和英国的《自然》杂志刊有大量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文章。然而,中国学人则把“科学”理解为某些特定学科,认为只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才叫“科学”,所以《中国科学》杂志是不发表人文社会科学文章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对“科学”概念理解的偏误制约中国科学的发展。
②“心理学”到底属于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北京大学把“心理与认知科学院”归入“理学部”,与数学、物理、化学同列。浙江大学也是如此划分“方阵”的。然而,清华、复旦等则是把“心理学”划归入“社会科学”里。那么,“心理学”到底属于哪个学科?下面让我们看看国外大学是如何划分的。
就我所见,只有MIT是把“Brain and Cognitive Sciences”归入自然科学一类,而所有其他大学都是把“psychology”归入“社会科学”。注意,MIT用的是“brain(脑科学)”一词,这大概是它这样分类的依据。
学科分类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明自己的学科多牛,而是尊重科学本身的系统性,方便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合作。斯坦福大学是把心理学系和语言学系放在同一栋大楼里,两者同属一个学院,这是因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也是人类的语言,这两个学科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有着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
③“理学”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学科?
中文所说的“理学”大致相当于“基础自然科学”,就是“数、理、化”三科。欧美大学鲜少以“理学”单独设立学院的,就我所知,UC San Diego有个“Physical Sciences”分类(division),包括数学、物理、化学三科。
中国的大学几乎都设有理学学院,但是包括的学科类别和数目差别却甚大。
北京大学“理学部”: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院;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城市与环境学院;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清华大学“理学院”:数学科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地球系统科学系。
浙江大学“理学方阵”:数学科学学院、 物理学系、化学系、地球科学学院、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没有专门设立“理学院”,各自为政。
中国大学的学科分类不仅混乱,而且支离破碎,各自为政,使得多数人陷入自己的“三分二亩地”,视野难广,格局难大,如此必然妨碍科学研究的发展。上述状况不仅给学生带来困惑,也对学科之间的协同合作不利,所以有关部门首先应该设立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科学系统,然后根据学科本身特性来确定。
中国高等教育要培养思想文化科学上的大师,要走向世界,首先得做一番“正名”工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