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右江日报》:换个方法和角度“读”孔子

(2015-08-03 20:41:30)
标签:

365

教育

文化

分类: 文化、历史与文学

声明:此文把我支使到山东大学,这是个错误。
《右江日报》:换个方法和角度“读”孔子


换个方法和角度“读”孔子

——读石毓智《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张国荣

  众所周知,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精神象征符号之一。以往“读”孔子,均离不开儒家经典《论语》,然如今《论语》都快读滥了,还能有什么新意?好在不久前,山东大学教授石毓智先生别开生面地换了个“读”法——出版《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商务印馆20108月出版)一书。

  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作为一部“语录体”经典,《论语》好的方面,就是它把孔子的原话删繁就简,往往能抓住其主要之点(精髓)压缩为提纲式语言,再用极简明的方式传达给人。方便后人的学习和记忆,流传至今的许多名言警句都出自该书,这完全说明这种语体的优势。然从不好一面说,因为《论语》的文字高度浓缩,难免会导致阅读者的极大困惑——《论语》语句往往缺乏语境,歧义多,容易叫人费解。

  而读《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书,情形就不同了。因为著者石毓智先生落笔时独辟蹊径、剑走偏锋,他把《论语》所涉及的每一个人——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个系统,并辅之以相当可靠的历史材料。诸如《左传》、《孟子》、《史记》等作为参考。把《论语》的原话放到具体的语境中,以此弄清楚他们一言一行的前因后果,从而帮助我们理解《论语》的深意。我想,用这种视角去阅读孔子,不仅别开生面,且看清孔子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更有甚者,该书的另一个特色是把孔子还原成一个“普通人”,让老夫子从神坛上走下来,重新做“人”。作者既不捧杀他,亦不神化他,而是爱他的坚守,爱他的情操,爱他的智慧。读着读着,我们会因为孔子时不时露出的那点“小计较”、“小脾气”而忍俊不禁,由此倍觉作者笔下孔子及其弟子们人性的真实。可以说,这是该书一大亮点。

  由此,我不禁联想到作家王小波在《我看国学》一书中评价孔子的话来。王小波说:“读完了《论语》闭目细想,觉得孔子经常一本正经地说些大话,是个挺可爱的老天真,自己那几个学生老挂在嘴上,说这个能干啥,那个能干啥,像老太太数落孙子一样,很真切……我喜欢他。”我以为,虽说王小波先生似乎对孔子的学术评价不那么高,然他的这句“我喜欢他”的话,却真切地道出了王小波先生对孔子一生研究之真味。

  诚然,孔子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他操守自然高尚,然他亦有着七情六欲,遇到事情会打小九九。比方他对学生有着无限的爱,但他亦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能一视同仁。比方当鲁莽的子路当众挑出孔子的毛病,孔子便又爱又恼,他时时找机会压制子路的冒进等,这说明孔子并非是个十全十美的“圣人”。然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由于我们之中有不少人把孔子神话了。因此,也就误读了《论语》,误读了孔子。鉴于此,我希望大家(特别是为师者)都来读一读此本书,牢记石毓智教授在书中的一句言:“孔子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他有常人的各种感情,也有常人的缺点,然后才是个具有高超智慧的哲人。也就是说,要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孔子,这样很多事情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更加准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