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看到一组照片,是湖北省高考的文理科状元骑高马、披红黛绿的照片,让我哭笑不得!状元文化就是死要面子的教育,扼杀人才的教育,官本位的教育!这些可怜的孩子就是这种教育体系中玩偶。
看看历史上不如中国的日本,人家迄今为止已经在本土培养出了22名诺贝尔奖,3名菲尔兹奖(数学最高奖),可是中国还没有实现领的突破。今天看到的还是这一幕幕状元戏在上演,真实令人啼笑皆非,这种局面真令人堪忧!
这反映了一种教育观念,那就是中国人的名校情结。它是妨碍中国教育培养世界一流大师的文化因素。现摘录我的《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的距离》的有关章节与大家交流。
中国人有很重的名校情结,把能上名校看做一个人教育的成功标志。这背后折射出的文化问题,很值得我们反思,因为它决定一个人到底能够走多远,也攸关我们能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教育就是为了荣华富贵,光宗耀祖。《三字经》把话说得很明白:“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从古到今,中国的状元戏特别多。每年高考,到处都是状元的新闻,全国有状元,各省有自己的状元,每个地方和学校还有自己的状元。
中国的父母从小鼓励孩子就是上北大、清华,这是古代的状元观念在今天的表现。考上北大清华,那就是最大的荣耀,甚至是人生的终极目的。2008年我参加河南教育厅举办的《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听说一位校长这样鼓励他的学生:“今日考上北大清华,明日死了也值。”
中国的父母对孩子出手最狠。海外有“虎妈”,海内有“狼爸”。虎妈让女儿练钢琴,完不成任务,不许上厕所,不许喝水。虎妈出书推广自己的教育经,震惊了西方世界。海内外的华人都赞赏虎妈教女有方,因为最后他的女儿考上了哈佛大学。无独有偶,中国的广州出现了一个狼爸,他的口号是“一天三顿打,儿子上北大”。据说他的几个孩子都考上了北大。
中国人把能上名校作为学生成功的标志,所以谁家的孩子上了名校,谁家父母平时的管教方式就成了宝贵经验,到处传经送宝。往往也是社会新闻,各种媒体添油加醋来报道。
对待名校的看法上,东西方存在着重要的差别。西方人也把上名校看做一种荣誉,但是他们的眼光却与我们大不一样。他们认为上名校只是给你一个好的机会,名校毕业才是人生的开始。所以美国大学的毕业典礼叫做“commencement”,直译成汉语就是“开始”,几年大学读下来,就是为了一个“良好的准备”,让人生有一个好的开端。
中国人为什么认为孩子上大学这一刻最重要,而西方人认为毕业这一时刻最重要?这背后折射出了重要的教育理念差别。中国人把上大学看做一种荣誉,一种成功的标志,至于大学毕业,那是情理之中、自然而然之事。
受这种文化观念的影响,中国的学生进入大学,就觉得自己成功了。从小学到高中,绷得几乎要断裂的弦开始松懈了,学习成了一种副业,讲究吃喝玩乐,校园成了风花雪月之地。他们要把自己童年的损失补回来。很多人认为,丧失童年、少年的快乐,就是等待读大学这一天来补偿的。
结果,中国的孩子在教育上走不远,既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又没有成年后的收获。然而,欧美的学生与中国的情况正相反,孩童时期任凭天性去玩,学习负担很轻,有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读大学时开始知道努力,弦才慢慢上紧,最后走得远,成年后做出各种各样的创造发明。到了后来,人家成了胜出者,既有童年的快乐,又有成年后的收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