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冉有为何要退学(2)
显然,是否应该做季氏大管家这件事上,孔子用了双重标准:子路仍是自己的爱徒,认为冉雍有德行,然而,冉有则被开除学籍。
对冉有的处分,不仅是不公平的,骂都不应该骂。为什么呢?夫子你开的不就是一个政法大学吗?樊迟要学农业,你不是骂他没有出息,应该有更大的理想,将来从政,做官拿俸禄。要从政,谁能一步到位,一夜之间成为国君?还不都得从基层做起。季氏是鲁国权倾一时的大臣,做他家的管家,就相当于现在中央直属部委的秘书长,不仅是再好不过的锻炼机会,而且前途无量。孔子学院实际上是为当时政界培养人才的机构,还有很多孔子的弟子都去做了各地大臣的管家。
冉有得到最严厉的处分,我认为,他要打退堂鼓,只是其中原因之一,而且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在孔子看来,冉有还有更严重的历史问题。
第一,冉有私自挪用公款,而且数额巨大。
《论语·雍也》记述,公西华出使齐国,冉有请求老师给公西华的母亲一些小米。孔子答应给六斗四升,冉有觉得少,请求再加一点儿。孔子又追加了二斗四升。咱们的夫子确实令人可敬,好说话,也不小气。然而,冉有自作主张,竟给了八百斗,是老师许可的一百倍!不知道是记录有误,以讹传讹,还是另有特殊的原因,冉有怎么会给公西华的母亲这么多小米呢?但是,冉有给的确是比孔子答应的多出许多,这一笔援助,巨大地改变了公西华家的经济状况,使他家一跃成为富人阶层。这从孔子的抱怨中可以看得出来:"我听说过,君子周济急需的人,而不是使人变富(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
幸好,冉有不是给自己的母亲,否则性质就变了。搁现在,够得上"双规"了。
第二,冉有风头太健,占了老师的工作岗位。
前面我们讲过,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治理鲁国初见成效之时,齐国使用美人计,季桓子三日不朝,气走了孔子。孔子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如丧家狗的生活。孔子困窘之时,也许会对这次愤然辞职感到有些后悔,他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大概也是自己的一种反省吧。孔子周游诸侯国时,对现任的鲁国国君从不公开批评,还往往袒护他们。恐怕这也是孔子想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期待有朝一日,重新被召回鲁国从政。
这个机会终于来了。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列国十年左右,季桓子病重,临死之前,驾车巡视鲁国国都,幡然悔悟,感叹道:"如果不是我气走了孔子,鲁国就富强起来了。"季桓子还告诫他的儿子季康子,"你做了宰相,一定要把孔子召回来。"后来季康子确实打算再让孔子重返鲁国政坛,然而公之鱼劝阻道:"我们的先君用孔子没有用到头,最后被各诸侯国耻笑;现在再用孔子,如果再不能共事到头的话,那就又会被各诸侯国耻笑。"公之鱼的话中有话,你老爸就是喜欢美色,气走了孔子;有其父必有其子,你小子跟老爸爱好相同。孔子是个只讲原则、不讲灵活性的人,那一定还是同样的结局。本来喜欢女色这点儿小爱好,哪个国君、大臣没有,但是孔子是个名人,他的反应可能引起轰动效应。季康子一听,此话有理,跟公之鱼一合计,召冉有回来。从冉有私自决定给公西华母亲那么多小米来看,他是一个很有灵活性的人。季康子的这种安排,对父亲临终嘱托也有一个交代,也留给自己更多的自由空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