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说乱了“不患寡而患不均”    ——习近平讲话释难(36)

(2015-01-29 10:12:34)
标签:

文化

分类: 习近平释难引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民族价值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71

   

        “不患寡而患不均”来自于《论语·季氏》篇。关于这一句的确切原文,历史上有个争论,大众有必要理解这个背景,以减少阅读《论语》时的疑惑。通行的本子原文如下: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清末学人俞樾在其《羣经平议》中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贫”和“均”是从财富着眼,下文“均无贫”可以为证;“寡”和“安”是从人民着眼,下文“和无寡”可以为证。

        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接受了俞樾的说法,因而他的翻译为:

 

        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必着急财富不多,只须着急财富不均;不必着急人民太少,只须着急境内不安。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

 

        可是,今人鲍鹏山在其《新读论语》中则提出不同的看法,实际上,“寡”与“均”相对,“贫”与“安”相对,正合适。有可能弄错的倒是下一句:“均无贫,和无寡”,应为“均无寡,和无贫”。

        我认为,还有第三种可能,不是后人弄错了孔子的话,而是孔子的原话就是如此,孔子的弟子只不过是如实记录了老师的原话而已。后人倾向于把《论语》的思想表述想得太完美了,所以一旦发现表述不周详的地方,就在流传过程中找原因。其实,孔子说话不周到的地方还有不少,下面再举一例以飨读者。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富与贵”是人们渴望的东西,所以很多人不择手段去得到它们,因而可以说“不以其道得之”。可是“贫与贱”是人们不想要的、厌恶的东西,怎么也可以说“不以其道得之”呢?难道有一种人是努力追求“贫与贱”的吗?这里,孔子很可能是为了追求说话的对称,一时欠考虑而说走了嘴,因而出现了表达上的纰漏。要知道,孔子也是人,那时候又没有统编教材,他上课又不用备课,都是临场发挥,说话出现差错是难免的。加上他那帮学生又对老师极为忠诚,不敢擅自更改老师的错误,就把老师的话如实记录下来。结果《论语》中出现了不少表达上的问题,详见拙著《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论语》也有毒”一章。

即使圣人也会有说话不周的地方,今人不必为圣人讳,必须有勇气直面圣人的缺点,否则后人是无法进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