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从事学术研究者中,不论什么大学,不论什么职称,也不论什么官位,其研究成果都要面对“H-指数”的评估。所有从事学术研究者在这个指标面前人人平等。
我反复强调这一点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想把学术界的注意力转移到如何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上,逐步克服学术界的不正之风。
《中国知网》是国家出资、清华大学管理的世界上最大的中文学术网站。根据2014年4月16日的统计结果,我的“H-指数”升到40分值。这个统计数字只包括发表在中国大陆境内论文的影响力。此外,我还有至少10部专著被至少引用50次以上。
根据对国内外主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统计,上述学术影响指标为同专业和相近专业领域(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经济等)中65岁以下学者之冠。欢迎学界人士提供更准确的数据。
“H-指数”是衡量学术研究成果“质”和“量”的综合标准,2005年为加利福尼亚大学一位物理学家提出,美国《科学》和英国《自然》杂志相继介绍推广,目前国内外各大学术网站都提供该数据,为国际学术界判别科研成果质量的标准。
不同学科的引用率和H-指数会有所不同,所以在本学科内部的比较才更有意义。H-指数是个非常难挣的学术指标,为了帮助大家了解这一点,下面列举几个大众熟知的学者的情况。说明,以论著为主的学者的指数参照了《学术谷歌》。
袁隆平
34
厉以宁
30
易中天
14
钱理群
23
郎咸平
1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