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颜师古对“实事求是”错解
(2014-03-29 12:10:12)分类: 文化、历史与文学 |
(1)上問朝臣:“兩人孰是?”按:单独作谓语。
(2)丞相言亦是。按:单独作谓语。
(3)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按:“是魏其”意为“认为魏其说得对”。
(1)當是時,丞相入奏事,語移日,所言皆聽。——按:“是”做定语。
(2)景帝嘗屬諸姬子,太子母栗姬言不遜,由是廢太子,栗姬憂死也。——按:“是”做介词“由”的宾语。
(3)遣使者立昌,是為頃王,十九年薨。——按:“是”做主语。
(4)虜多如是,解鞍,即急,柰何?——按:“是”做动词“如”的宾语。
今人误解“实事求是”的原意
(1)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左传》按:“是”指其前的“敌”,这是上古汉语的强调倒装结构。
(2)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按:“是”指其前的“八佾舞於庭”。
(3)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论语》按:“是邦”义为“这个国家”。
“是”的第二个用法为形容词“正确”,即“是非”之“是”。注意,汉代以前,“是”没有“我是老师”这种用法,该用法是从它的指示代词用法逐渐发展出来的,出现时间约为汉初。
对于《汉书》的这个“实事求是”最流行的解读为,原指一种治学态度,始于汉代,流行于清代。意思是说,刘德爱好古代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十分认真,总是在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以后,才从中求得正确可靠的结论来。这与时下的解读极为接近,这就有问题了,因为这错解了古代文献。
其实,《汉书》的这个“是”不是“正确”之义,而是用作指示代词,回指其前的“修学好古”的“古”。“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意思为,刘德爱好古代文化,用实事去追求它。仔细分析原文,只能有这一种解释,有以下两个证据:
一、刘德是用“实事”来追求古代文化,而刘安则是用“浮辩”来显示自己“好古”。在这里有一个鲜明的对比:刘德的“实事”是相对于刘安的“浮辩”的。
二、刘德所做的“实事”分三种:❶ 只收藏先秦旧书,就是现在的善本书。❷ 开设先秦时的“六艺”课程,并设立《诗经》、《左传》博士。❸ 恢复先秦的礼仪,穿先秦的服饰,遵循儒家的道术。
很显然,《汉书》这里的“实事”是通过具体行为来实现“求古”的目的。如果按照流行的解释,《汉书》应该举出刘德的一些事迹来说明,他是如何“总是在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以后,才从中求得正确可靠的结论来”,可是事实上班固只字未提刘德的这种能耐。事实上,刘德并没有现在人们说的这个能耐,它只是后人因理解错误而硬加在刘德身上的。
❷ “实事”为“具体做事”,是与淮南王刘安的“浮辩”相对而言的。“实事”并不是指“事物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