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今天冲浪,看到一位叫“核子猎潜艇”网友写的一篇文章,是关于拙著的。转来与大家分享。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少时至今读子曰,郎朗上口不绝于耳的声余音回绕!
一个伟人总是在“争议”声中不断光环围绕,孔子被华夏文化推崇上圣坛的伟人也免不了在争议声中走向历史长河。孔子之所以被“争议”根源来自于汉朝以来一直把孔子所创办的儒学奉为正统。自然孔子上“圣坛”就是名正言顺的事情,自孔子创办儒学至今,质疑与争议之声就一直不断。问决不断的声音随着一代代文人的成长而返璞归真,而学而有疑问正是儒学所倡导的学习精神。
今天得读石毓智教授一书《非常师生》----孔子和他们的弟子们。透过时光,从现代世俗的眼光看到这帮圣师圣徒如何用超常然的环境中创作脍炙人口的《论语》。该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弟子篇,弟子篇也是整个书贯穿其中的思想中心。拿破仑带领军队穿越阿尔卑斯山脉,在山顶时说道:“我比阿尔卑斯更高大”!鲁迅在后来评论中批评:“拿破仑在说这句话时,忘记了身边的士兵”我们今天是否也可以说,孔子的伟大思想里其弟子的功伟也功不可没?
寓教于乐可以成为超越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典范
《非常师生》夫子篇中有一篇《音乐传情》对于孔子学院学生带乐器上课这样说:现在大家都提倡寓教于乐,但是还没有听说过哪个学校允许学生上课带乐器弹奏的。。。。。。。此文的表述来自于《论语。先进》”孔子问曾皙:(点,尔何做?)此时的曾皙是(鼓瑟布,铿尔,舍瑟而作)。孔子学院不但学生带乐器上课,在老师问答时还在一边弹琴一边听课。这在现代教学中确实不可能的。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今日教学程序还不如古人,钱学森问我国为什么培养不出世界级的人才来?我想可以从教学程序和方式上找下缘由。
弟子篇是最值得读的地方,一个被孔子认为最“垃圾”的学生在孔子死后尽全力推广孔子的思想理念,居然就是他把孔子推向圣坛,该书在《弟子篇》中有两章描述这位孔子的“垃圾学生--宰予。读完该文就会知道,孔子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是在怎样的一种交流方式中进行?被称为“垃圾学生”的宰予在我看来是一种“痴”,是对孔子这位老师的痴迷而产生的诚。这种诚最后让孔子很“厌烦”,认为这样的学生没有悟性,其实也是一种老师对学生的恨铁不成钢。
《非常师生》分两部分夫子篇和弟子篇透过还原历史事件来观察孔子与弟子们之间情感叙述,从现代角度解读儒学伟大的细微之处,还原一个走下圣坛真实而生活在人间的孔丘与弟子们生活写照。商务印书馆在对该书在排版设计很有特点宽面窄幅设计加上注解外引很有收藏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