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德华·文顿
2010年12月,我听了斯坦福大学物理学系举办的一次学术会议。第一个演讲者是来自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来没有听说过此人,只是看到来听讲座的人特别多,一个大型的阶梯教室都被挤爆了。下来我才搞清楚,此人是个大牛:
他叫爱德华·文顿(Edward
Witten),来自爱因斯坦原单位——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被认为是当今爱因斯坦学术第一继承人。
他是当今最知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在国际上学术影响力最大,H-指数为152。
他于1990年获得数学界的最高奖——菲尔兹奖,等值于诺贝尔奖。
他被普林斯大学的校长瑟丽•提尔曼选为世界上7位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
我当时为研究“钱学森之问”收集例证,就连着听了爱德华•文顿的三场讲座,虽然我基本听不懂。在专业背景上,爱德华•文顿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人物:
他的本科是在Brandies
大学读语言学和历史学。
他在威斯康辛大学读了一年的经济学研究生。
他后来又到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应用数学。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理论物理,然而却获得了数学最高荣誉。
爱德华•文顿这种人才,只有在文理不分科的美国教育体系才能出现。因为中学时候,他要学习理工科课程,到了大学虽然主修文科,仍然要学一定数量的自然科学,这为他后来转向自然科学研究做了准备。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大学招收研究生的标准,他们的专业要求与中国的大不一样,往往欢迎不同专业背景者来学习本专业,所以大学主修为文科的爱德华·文顿才有机会读经济学、数学专业的研究生。在中国的现行体制下,爱德华这种人根本不会被经济系、数学系考虑录取。
学科交叉、知识碰撞是创造力的源泉,爱德华·文顿的学术人生就是最好的说明。中国教育界,文理早早分科,很多是高中一年级就开始,到了大学后,学科之间壁垒森严,学生知识单一,这都是制约创造型人才产生的因素。
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原因之一就是文理分科而导致对创造力的压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