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啥“读书无用论”会反复出现?

(2013-09-03 09:22:23)
分类: 教育、科技和创新

 

 

           前几天《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微博报道,四川一位女孩考上大学,父亲不让她去读大学,原因是经济上不划算。其实,这是当今社会读书无用论的具体表现。从文革到现在,起码有三次大的“读书无用论”思潮,一是文革期间,二是九十年代,三是现在。一个文明古国,《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比亦乐乎”,《三字经》也是劝诫人读书的,可是为什么会反复出现这种思潮呢?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古今人读书的目的有了本质的变化,古人读书是为了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今人读书则是为了名利。这种主要为了名利的读书动机,是导致当今人们读书兴趣早衰的主要原因。

“央视新闻”815日的一则报道说,中国人均读书4.3本,法国20本,以色列64本。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成了世界上最不爱读书的国度,大概比一些非洲国家强一些。这也反映了当今的社会风尚,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

孔子被称作万世师表,更准确地说,他是万世读书人的表率。孔子是这样刻画自己的:“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他说到了,也做到了。孔子人生最精彩的部分,是在他六十八岁结束周游列国的生涯回到鲁国,到他七十三岁去世之前。这时的孔子积累了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一,人生的磨难,特别是十四年颠沛流离周游列国,使他对事情有更深刻的洞察,对社会有更全面的彻悟;第二,一生发奋读书,对古代的典籍达到了炉火纯青、融会贯通的地步,具备了著述立说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这时的孔子对自己有了清晰的定位:“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史记•孔子世家》)显然,孔子已经知道,他的道行不通了,所以要寻求一个给后世留名的途径,那就是发奋著述。这说明他的人生态度有了根本的转变。

      孔子在6873岁之间,对中国的文化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一、孔子对自己最满意的文化建设项目就是《春秋》的编纂。他根据鲁国的史书编订了《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止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包括鲁国十二个国君。

        二、孔子晚年最喜欢的文献是《周易》。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他详细解释了《彖辞》、《系辞》、《卦》、《文言》等。孔子读《周易》刻苦勤奋,以致把串书简的牛皮绳子也弄断了三次。

      三、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也是孔子编订的。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孔子时,他把重复的删掉了,选取其中合于义的用于礼义教化,最早的是追述殷始祖契、周始祖后稷,其次是叙述殷、周两代的兴盛,直到周幽王、周厉王的政治缺失,而开头的则是叙述男女夫妇关系和感情的诗篇,所以说:“《关睢》这一乐章作为《国风》的第一篇,《鹿鸣》作为《小雅》的第一篇;《文王》作为《大雅》的第一篇;《清庙》作为《颂》的第一篇”。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能演奏歌唱,以求合于《韶》、《武》、《雅》《颂》这些乐曲的音调。

     四、孔子对古代礼仪制度的整理,也是他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孔子的时代,周王朝衰微,礼崩乐坏,《诗》、《书》也残缺不全了。孔子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编定了《书传》的篇次,上起唐尧、虞舜之时,下至秦穆公,依照事情的先后,加以整理编排。《书传》、《礼记》都是孔子编定的。

     晚年孔子对文化典籍的整理,为中华文明留下了辉煌的一笔。这也是孔子后来被尊奉为文化巨人,入选世界文化名人的最重要的理由。同时,他自身的言行和经历,也成了后世学人学习的榜样。

     后世人丢失了孔子读书的精神,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变成纯粹名利的追求。《三字经》有这么几句教导人的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讲的是,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这几句话就是要劝勉人,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确实,这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钦佩他的好学不倦,我们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无量。把读书与做官单单联在一起,所带来的问题是:我不想做官,那就不用学了;即使想做官,但是机会太渺茫,也就放弃了学习。这种过于狭隘的功力读书目的,最终导致的是社会上更多人不读书。像梁灏八十二岁还读书,可能是个官迷,并不是真爱书。这种人一旦当了官,书就束之高阁了。

    过于功利的读书目的,读书就必然会受社会环境所左右。如果功利目的难以实现,读书无用论就会泛起。这是“读书无用论”在中华大地反复出现的社会文化因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