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逢官必疑何以成为一种思维定势?——谈大众思维定势形成的因素

(2013-05-29 23:57:43)

 

         今天(529日)《人民日报》微博有这么一条:

 

        逢官必疑何以成为一种思维定势?】近来猜疑干部履历和提拔程序,质疑领导承诺和事件调查结论,逢官必疑,甚至成思维定势。

 

         这种思维定式来自何方?简单地说,有两个主要的因素:

         一、人的大脑对反常的、负面的信息特别敏感。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就是这种心理现象的反映。比如你每天上街会看到无数人的手,都不会引起你的注意,然而如果一个人六指儿,你马上眼睛一亮,盯住不放,而且永志不忘。其实,从总体上来看,真实的干部履历还是占大多数的。然而,即使真实的履历占95%,有问题的只占5%,人们的关注点则在这一小部分上。

         二、媒体的关注点和报道频率。在第一种心理因素驱使下,媒体更多报道的是负面的信息,因为这样才能吸引人眼球。美国CNN的“爆炸新闻(breaking news)”全部是血腥、灾难类的。对于干部履历来说,媒体着眼的是那5%造假的部分,一发现就曝光。这样给大众一个印象,似乎满世界干部都是履历造假。人们一旦有了这种认识,新看到一个干部履历,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怀疑可能有假。其实,按照统计规律,一个新履历造假的概率只有5%,而95%则很可能是真实的,然而一般人并不这样思维。

         来自概率统计,这是人们重要的认知世界的模式,科学界叫做“贝耶森推理(Bayecian Inference)”。

         媒体上、网络上,每天都有大量干部履历造假、提拔程序违规、领导说话不算数、事件调查走过场等新闻,要不了多久人们就会形成这种思维定势,或者说思维定式。然而,现实生活中积极的、正面的事情还是占绝大多数。

         大众这种定势思维也反映在对各个地域人的特征概括上。比如一个外地人遇到10X地方的人,如果其中有2个是造假的,剩下的8个是遵纪守法的,他就会得出结论“X地方的人都是骗子”。其实,X地方有几千万人,他才见了10个,而且其中8个还是好人,但是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是千真万确的。

         大众的思维定势往往导致的是荒唐的谬论,这种谬论就像传染病一样,在社会上迅速传播开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