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有关老师和家长分享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考得结果如何已经基本定了,现在跟大家说一个轻松的话题,明白这个一点也许更有利于临场发挥。
所有把考试看得太严重的国家,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所有把考试看成人生成败的关键,也成不了大才。
高考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在欧美人的教育观念里,大学毕业才是人生的开始,所以他们的大学毕业典礼叫“commencement”,就是“人生开始”的意思。
上名校也并不意味成功。美国进行了一项调查,看过去50年获得诺贝尔奖者毕业的大学,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只要进入一定级别的大学,获得诺贝尔奖的几率是一样的。哈佛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有2个,斯坦福大学有1个,还有很多名不经传的大学的大学都有本科生获得诺贝尔奖。
大家也不一定非要往那少数几所名校挤,只要上了一定级别的大学,你未来的成功几率是一样高的。
下面是我刚刚完成的《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的距离》有关章节的摘录:
考试越频繁,越看重考试成绩的教育系统,就越难出人才,也就越难出现一流大学。
考试越多、越严格,人们的创造力就越低。华人跟欧美人比,创造力明显偏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把考试看得太严重。
在中国不为考试而做噩梦的人,可能就是没有读过书的文盲。
中国的学校,考试是一个最严肃认真的事情。从小到大,跟其他国家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所经历的考试是最多的。考试可以说让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下降了一大截。我已经十几年没有参加过任何考试了,然而白天只要一紧张,晚上一定会做参加考试的噩梦,要么考试时找不到考场,要么考题答不出来,常常从梦魇中惊醒。像我这样,在中国的考试体系中算是过五关斩六将的英雄了,尚且如此,其他人就可想而知。
在这种严酷的考试制度下,学生满脑子就是除了“考试”还是“考试”,“考试”成了学生生涯中的一切。
过于看重考试的教育体系,考试就像一个指挥棒,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精力都是围着考试转。学生就很难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常常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这些地区的学生有一个特点,在中小学时期的国际竞赛中都表现不错,甚至成绩优异,然而到了大学、特别是研究生阶段,则就没有后劲儿。
重视考试还表现在学生的选拔上。绝大部分的考生都要经过高考,根据分数的高低来决定上哪一级别的学校。即使一些大学有特招生,他们的要求也多余考试有关,要么是国际大赛上获得了什么奖,要么是学校自己出题考试,归根结底还是根据考试成绩。
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有两个特点,一是衡量标准的多样化,二是考试分数的宽泛化。他们也有考试,成绩优异者也是选拔的标准,然而你的社会服务出色,阅历丰富,也会被看做重要的录取指标。一些著名的大学还要对每一个考生进行面试,考察你的志向、意志品德等那些考试中无法反映出来的能力。
具有巨大弹性的考查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是培养杰出人才的保证。而能否培养出杰出人才是衡量一所大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