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地域不公的全方位危害

(2013-03-11 11:11:17)

 

 

        高考地域不公反映的是,教育管理者的视野和气度偏狭,而这对办教育至关重要。你有国际的气度,方能办出国际水准的大学;你有中国的气度,才能办出代表国人才智最高水准的大学;你采用地方保护主义,就只能办出地方性的大学。

         现在,中国不仅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连代表本国最高智慧的大学也没有。

         那么什么叫办教育者视野和气度?简单地说,就是在什么范围内选择最优秀的老师和学生。毫无例外,世界一流大学的办校方针就是,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聘用这个学科最优秀的老师,选择最优秀的学生。美国和英国的大学之所以能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就是采用这种开放性政策。表面上看来,外国的老师和留学生占了他们的名额,实际上起到了督促本国人提高教学、科研和学习水准的作用。虽然外国人在英美工作拿到了诺贝尔奖,然而英美本国的得奖人数则远高于来自其他国家的。

         不仅不在国内采用地方保护主义,甚至也不采用国家保护主义,让本国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公平竞争,这是英美办出世界一流大学的秘诀。

         我是1979年参加高考的,那一年是全国统考。那时候就存在着严重的地域差别,上同一级别的大学,北京考生要比河南考生低60分以上,要知道那时候的考试科目少,总分也就是400分。30年过去了,这种高考地域不公的现象还在持续着。请看有关的统计:

 

    北京学生考上北大的几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是广东考生的37.5倍,是贵州考生的35.4倍,是河南考生的28倍……

 

          这种高考地域保护主义,表面上看起来,照顾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人,实际上结果对谁都没有好处。

          对这些大城市学生来说,他们享受着这种不公平的地方保护主义,相对失去了压力和斗志,不利于他们才智的充分发挥。

          对其他地区考生来说,丧失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很多有才华的人被埋没了。

          对于整个中国教育来说,在地方保护主义政策下,并没有办出自身应该有的最高水准,是带有地域歧视的“全国大学”。

          中国要办出世界一流的大学,首先要拆除这种国内的地方保护主义的藩篱,然后要胸怀世界,面向全世界吸纳最优秀的人才。如果做不到这些,“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只能是句口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