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思华人的思维习惯,让全世界的华人换一种方式看世界

(2012-08-19 10:57:32)
标签:

杂谈

     “反思华人的思维习惯,让全世界的华人换一种方式看世界。”这是我毕生的学术追求目标,最近出版或正在出版的《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中国人的逻辑》等都是我朝着一个目标迈进的努力。这是我在20余年汉语言学研究之上的另一个学术追求,它更加重要,更有意义。为了完成这一使命,除了阅读外,我还拜访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有识之士。下面转载一篇同乡的刘先生对我们最近一次会面,他是从事地质工作的,跟他的谈话使我受益匪浅。

 

与学者的一次会面(随笔)  ——与石毓智会面纪实

 

伏牛劲草

 

201285日下午1600,我和77岁的地质高级工程师石毅,从地处洛阳关林的地质大院出发,乘坐37路公交车,到洛阳新区长城花苑下车,来到丹尼斯超市门前坐下。不一会,石毓智的父亲来了,寒暄之后,领我们来到位于政和路上的“宴天下”大酒店门口,随即看到石毓智搀着他母亲也来了。相互问候之后,一起走进酒店,服务员带我们坐电梯来到三楼的一个雅间。

 

他的父母也都是读书人,一个是工程师,一个是教师,也均年逾古稀,热情好客,让我和石毅先点了两个菜,他们又要了几个菜,近1800左右,毓智举杯,欢庆这次难得的会面。

 

这是一次读书人的会面。会面的因由是:2012725日,在河南省地质调查一队技术人员返聘办公室,坐在我对面的石毅,向我推荐一本书:《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探讨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作者:石毓智,20121月,科学出版社第一版。

 

翻开本书,读完前言则爱不释手。连续读了一个星期,读完之后,又将其中的精华与兴趣浓厚的篇幅摘录了一个星期,输入电脑。我与老石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博古通今,才华横溢,妙语连珠。读起来既是思想启迪,又是文学享受。而尤为感人的是,他用博广的学识,针对我国的教育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并从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中,加以论证,得出结论,提出了对我国的教育体制等进行改革的建议。从而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超脱世俗的学者;他是着眼于为社会、为人类服务的学者;他是读书不求官,专门研究学问的学者。他虽然年轻,却令我们这些老人肃然起敬。(后附学者简介)

 

如果能够按照书中的设想,改造我们的教育,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强大,带来真正的希望。

 

这是一次家乡人的会面。石毓智出生在洛阳伊川县石岭村,没有上过重点幼儿园,没有读过重点中学,是由他们村附近的伊川县白沙乡中学毕业后,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的,后考入华中科技大学读研。1993~1999年在美国求学,先后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和圣巴巴拉分校,最后于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0~2011年,利用学术度假的机会,二度来到斯坦福大学考察、深造、进行学术交流。

 

他是家乡人,和石毅一个村,我本人在洛阳工作、生活也已经45年,所以是一次家乡人的会面。

 

这是一次网络人的会面。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回到家就在网上搜索石毓智的博客,果然在新浪网搜索到了,我的博客也开在新浪,随即在留言栏中给他留言。7312030,他回复说:“谢谢来函。我现在洛阳。想请您和石毅一起吃一顿便饭,听取一下您的意见。”

 

这几天只顾看伦敦奥运比赛了,一直没有上网,84日晚打开新浪博客,才发现他的回复。不知道他离开洛阳没有?见不到面该留下多少遗憾!随即让老石与他父亲联系,我又在网上留言。85日中午过后,终于取得联系,约我和老石,下午5点相聚。

 

时间、地点、人物,均在天时、地利、人和中促成了这次相聚,天缘、地缘、人缘,对我们这些年逾古稀的老人是多么宽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