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荆轲的一个历史困惑是,他生于何年,出身于什么家庭,来自什么社会阶层?现在,人们普遍把荆轲看作刺客或者游侠,因为这两类人的社会地位通常是比较低下的,所以就想当然地认为荆轲也是一个下层士人,甚至是无业游民。
然而在秦国的征战中,各诸侯国的贵族遇到的则是灭顶之灾。秦国在征服各诸侯国的过程中,为了防范各诸侯国的贵族死灰复燃,卷土重来,采取了很多极端的措施。坑杀军队,逼死大将,流放贵族,把他们集中于咸阳严加管制。这些极端措施,大大增加了贵族阶级人士反弹的激烈程度。
司马迁所记录的关于荆轲的身世部分虽然非常简略,但是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可以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见真相。请看有关的段落: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喜好读书和击剑,这是那个时代士人的两门必修课,说明他不是农民,而是典型的士人。士族阶层又分好多级别,能直接跟卫元君说上话,很可能是在宫廷任职的人。荆轲的第一爱好是读书,应该是一个读书人,第二爱好才是击剑,这些都是那个时代治国平天下的必要修养。荆轲显然不是死读书的腐儒,而是忧国忧民,思考保家卫国的良策。其身份有点儿像诸葛亮,但是不需要躬耕。卫元君不用荆轲的策略,很可能是导致卫国灭亡的关键原因之一。司马迁虽然没有明确说出这种因果关系来,荆轲的军事策略可能是很高的。在荆轲看来,他的策略一旦被卫元君采纳,事成之后自然会得到卫元君的重用,可能有一条光明的仕途摆在他面前。荆轲具有很强的建功立业精神,由此不难理解他后来的行为。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荆轲是一个士族阶层的人,他注重自身文化修养,剑术磨砺,思考保家卫国的策略,忧国忧民,但是策略不被国君采纳,导致国破家亡。这一点上,荆轲与屈原遭遇非常相似,都有报国之心,都虑治国之良策,也都怀才不遇,不被国君采纳,最后国家人民受辱。所不同的是,屈原选择了自杀,荆轲选择了刺杀,都以献身来表达对奸诈暴戾的秦国的反抗,也表达对自己国君昏庸无能的愤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