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内外有两个出自大家、流传颇广而且对汉语伤害甚大的观点:一是“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的语言”,二是“汉语的语法灵活多变”。西方的学者在建构自己的语言学理论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语言作为标准,我们的学者受其影响,也发现汉语“缺这个少那个”。“缺乏”二字是带有贬义的,是指“应该有而没有”。圈内人士尚持这种观点,也就无怪乎外行人对汉语的偏见和误解了,因此就有人认为汉语是一种不发达的语言,期待着汉语有朝一日也发展出丰富的形态。其实这是一种既不切实际又违背科学的态度。人类语言的语法手段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一种手段是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也没有任何类型的手段可以用来衡量一种语言的发达程度。不同语言采用不同的标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句子的基本语序决定的,也受该语言系统的其他因素的制约。“灵活多变”看似一个褒义词,实际上也给汉语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如果一个研究者接受这一观点,就不会努力去探索语法中的规律,因为就如同一堆词在那里自由碰撞组合一样,也探讨不出一个什么名堂来;如果一个学习者接受这一观点,就不会努力去学习汉语语法,因为反正是自由碰撞,不用学就会,又因为是组合太自由,学也学不会。其实这只是反映了汉语研究的初级阶段所给予人们的一种表面观察,当看到那扑朔迷离、变化莫测的现象而又找不到背后的规律的时候,就误以为汉语就是这个样子了。本书的很多章节的分析表明,汉语是充分利用语序变化这一手段来表达丰富而精细的语法意义,语序的变化受严格的语法规律的制约。通过我们的研究,世人也可以了解到汉语什么也不缺乏,而是存在着严谨和谐的规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