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学生对母校的感情深厚?
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毕业典礼上这样说道:“什么是母校?就是你一天骂很多遍而不允许别人骂的学校。”一时间,在各个大学的校园里和互联网上疯传开来,大概因为这个定义很经典,道出了大家对母校的共同感受。
我在中国读了两所大学,前后共7 年,华中科技大学正是我研究生的母校,而且还在那里工作了三年。她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也是最为学生着想的学校之一。即使如此,尚且免不了天天被学生骂,其他学校就可想而知了。
我在美国也读了两所大学,前后共6年,斯坦福大学是我博士生的母校。从来没有听到学生抱怨学校的,更不知道有人骂学校。要说斯坦福大学的学费在九十年代已经是两万多美元了,现在又上升到三万多,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大负担,学生更容易带着挑剔眼光看待学校的事情,更容易发现不满之处。那么,他们为什么能够做到令大家都满意呢?
第一、精良的学术队伍、一流的设备和美丽的校园,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觉得这钱花得值,为有机会来这里学习感到骄傲,为学校给自己提供的美好前程而信心满满。
第二、老师的敬业精神。学校虽然拥有一大批世界顶尖级的学者,但是他们不是高高在上,只作为学校的招牌挂在那里,而是直接站在教学的第一线,为大学生上课。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他们的教诲。大学的老师都以最好的准备来上好每一堂课,对学生的问题都能及时处理,给学生及时的反馈。
第三、全方位、多角度满足学生的成长要求。学校开设的课程门类极为齐全,除了专业知识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课程,如演讲技能、求职准备、高尔夫课,等等。不管什么样的学生都能找到他们满意的课程。
第四、为学生着想的服务理念。比如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毕业时,需要成绩单、毕业证,学校统统都是免费办理。食堂吃饭、书店买书,学生都有特别的优惠。
第五、慷慨为学生。大学和研究生的学费是很贵,但是经济上困难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资助。特别是到了研究生阶段,大部分人都有资助。一个有家庭、有小孩的博士生,学校给的资助就可以住上两房一厅二层楼的小别墅,前有自己的停车场,后有自己的花园,还有专门为小孩玩耍的游乐场;剩下的钱,如果计划得好的话,还可以够一家三口人的吃饭。
第六、学校能提供走向社会后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学生凭借学校学来的知识,可以得到好的职位,好的待遇,具备很好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第七、学校有自身的文化特色,让学生走出校门后永远难以忘怀。斯坦福给我留下最深刻的两点是温暖和信任,特别是那美丽的校园。
第八、学生得到老师的注意程度。斯坦福大学研究生班级大部分都在10个人以下,70%的本科生班级都在20人以下。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老师的关照,每个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向老师请教问题。
第九、校园建设。斯坦福大学的校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前10所大学。在我离开斯坦福的10年中,真是梦萦神绕,多次在梦境中回到这里。
我讲一下我个人的亲身感受,来看一下斯坦福大学是如何关爱学生的。我1996 年到斯坦福读书,第二年妻子患了肾衰竭,需要换肾。这对于我来说意味着家破人亡,那真是哭天无泪!系主任告诉我,学校有一个紧急资助学生计划,用以应对学生的突发灾难,让学生能够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他向学校写推荐函帮助我申请,大学的这个基金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批准所设立上限的两倍。这一笔钱,使得我有能力给太太买了保险,把她父母从国内接来,又让她的妹妹来美国捐了一颗肾给姐姐。这才保住了我的家庭。那时斯坦福大学的校长Gerhard
Casper还专门问候我们。每想起这段经历,都不是能用“感激”两个字所能描绘的。
我毕业这些年,家里的经济一直都不算宽裕,但是每年我多多少少都捐赠一点。只能算是略表寸心而已。
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即使国内最知名的大学,上述这些方面做到了多少?
——摘自《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科学出版社,201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