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

(2012-04-18 10:13:24)
标签:

杂谈

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

——儒家教育思想反思

 

        几乎每一个中国的著名高校,在介绍自己光辉历史的时候,总是首现列举培养了多少高官。这是一种典型的儒家教育价值观的体现,下面让我们追溯一下这一观念的起源。

        孔子把人分两类,君子和小人,崇尚君子,贬斥小人。被孔子骂为小人的弟子,只有樊迟一个。原因很单纯,因为樊迟想从政法大学转学到农业大学。

 

        樊迟请学稼,孔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孔子的老毛病又犯了,还是人走后,在背后骂人,讲自己的道理。后边将会看到,这与宰予辩论的情形如出一辙。宰予和樊迟都是学生,孔子与他们是师生关系,或者说上下级的关系,当面训斥他们,把话说明,有什么不可以呢?有什么不好呢?

        鲍鹏山先生这样评价:这个樊迟,脑子确实有点问题,到孔子这样一伟大思想家、大道德家那里求学,却去学种田种菜,不是太荒唐了吗?这个樊迟,他简直是花了大血本,买来火箭去打蚊子。当今的文化超男易中天也说,樊迟,此人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居然提出要学习种庄稼

        樊迟是不是脑子进水了?是不是哪根筋搭错了?为什么他会提出想学农业科学呢?

问题没有表面上看来那么简单,让我慢慢道来。

        首先要搞清楚,樊迟并没有难为老师,专门问夫子知识结构中的弱项。他也清楚,论种庄稼,自己的老师不如老农;论种蔬菜,自己的老师又不如菜农。樊迟并不是向老师讨教农业的知识,凡向老师讨教,都是“问什么”,诸如“问仁”、“问政”等。樊迟提出“请学稼”,“请”字在上古汉语作“请求对方允许自己做什么事”,他实际上是想告诉老师自己的学习兴趣变了,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允许他去学农业。所以孔子的反应,就有些情绪激动,好像樊迟哪壶不开提那壶,故意在挑自己的弱项。

        孔子对樊迟的情绪,还来自他的价值观念。文革时期批孔子,其中一个罪状就是,他主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话不是孔子自己说的,是后人对他的概括。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在整部《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别人向孔子“问这问那”,而问得最多的问题是“问政”。同时,令人困惑的是,没有一个人“问学”,问如何读书。概括孔子的教育理想,读书是手段,从政是目的,也就是说:

 

        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

 

        孔子提倡读《诗经》,见了自己的儿子,第一句话就是“学习《诗经》了吗?不学习就不能把话说好。”然而,学习《诗经》是手段,目的则是提高外交辞令,否则,即使把三百篇都背下来了,那又有什么用呢(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从政、做官是孔子的教育目的,也是他人生的第一追求。他是一位文化巨匠,然而这是在他官场失意,对政治绝望以后,才退而编《春秋》,修诗书礼乐(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史记•孔子世家》)。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樊迟出去以后,孔子嘴里嘀咕:搞政治,哪需要农业知识?今天,人人都应该看出夫子的局限性。那个时代,还不像今天,有这么多的行业,软件开发啦,通讯设备啦,这些那个时代都没有,农业生产几乎是唯一的社会生产活动。不是“民以食为天”嘛,把“天上的事情”搞清楚了,不是更有利于管好“地”吗?难道,农业生产与政治的关系,比天天背《诗经》更不重要吗?农业生产出了问题,天下肯定乱;然而不背《诗经》,顶多少知道点草虫鸟兽之名,社会多了几个文盲而已。

        其实,樊迟是很善于思考,善于问问题的。孔子是不轻易夸人的,还情不自禁地夸樊迟会问问题。一次樊迟陪老师出游舞雩台,一连问了三个问题:“我大胆地问一问,如何才能提高品德、消除邪念、辨清迷惑(敢问崇德、修慝、辨惑《论语•颜渊》)”。孔子第一个反应就是“善哉问!”然后则谆谆教导,“先努力做,后考虑得,不就是提高品德吗?批判自己的错误,不攻击别人的缺点,不就是消除内心的恶吗?一时气愤,就忘掉自身安危,甚至连累自己的父母,不就是迷惑吗(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还是孔子的一个少有的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不清楚的问题,一定要弄个明白。别的学生觉得已经清楚了,或者不敢问下去,樊迟则不会放过。这样,孔子想发表自己高见的话,就诱导樊迟来问。据《论语•为政》,一次孟懿子向孔子问孝,则答以“无违”。孟懿子一定觉得自己清楚了,不就是听父母的话,做一个乖乖孩吗?对方不再问,孔子也就不再说了,然而孔子显然觉察出孟懿子很可能错会了自己的意思,因此就把与孟懿子的对话转述给了樊迟,樊迟则接着问:“您说的‘无违’是啥意思?”孔子这才告诉他迷底:“父母活着的时候,按照礼节来侍奉父母;去世后,按照礼节来安葬,来祭祀他们(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啊,原来孔子说的“无违”并不是简单听父母的话,而是按照礼仪来对待他们。这谁能想得到呢?如果不是樊迟这一问,估计孔子的话到现在还被人误解,岂止一个孟懿子!

        一个善于思考,态度认真的学生,一定会发现孔子教育中的一个问题:孔子的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一致性,稳定性,很多解释,都是对当时当地的即兴发挥,甚至还带着个人的情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