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作品至少为三人所写(第五部分)
五、语言指纹鉴定路金波
随着环境的变化,一个人会丢失一些语言特征,也可能获得一些语言特征,有些特征会在同一部作品中产生波动。为了某种目的,一个人还能够刻意模仿其他作者的语言特征,努力回避自己原有的一些语言特征。然而,只要写作篇幅足够长(理想篇幅为10万字),一个作者的内化语言特征一定会暴露出来,可能就是那么一点点。
我调查了路金波以“李寻欢”笔名发表的网络小说,他的语言风格是有所变化的,网络比较随意,通常口语化色彩更浓些。但是在《他的国》中那些带有明显河南方言色彩的语言形式,可以在路金波的这些作品中找到,然而《三重门》是绝对没有的。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一、以否定词“不”作为句尾构成疑问句。从历史上看,普通话的疑问语气词“吗”来自唐宋时期正反问句末尾的“无”或者“不”。因为方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很多方言中没有发展出“吗”,而常用“不”作为句尾形成疑问句。河南话就是如此。路金波是河南人,他虽然掌握了普通话的“吗”,但是时不时流露出河南话的痕迹,用“不”构成问句。这种问句见于《他的国》和路金波的其他作品。
1、《他的国》中的“不”问句
要不我回来以后再来取。你看行不?(《他的国》62页)
有个小女孩失踪了,你帮得上忙不?(《他的国》148页)
2、路金波其他作品的同类问句(“李寻欢”是路金波的笔名)
算俺求你了行不?您就不能少用点感叹号?就不能给网上增加点温柔的气息?(李寻欢《迷失在网络和现实之间的爱情》)
明白了,左下角是原点,天元点是。对不?(李寻欢《迷失在网络和现实之间的爱情》)
这里还有一张卡片也,不过我不认识上面的外国字,你念给我听听行不?(李寻欢《一线情缘》)
你饶了我吧,这上了报咱主任非扒我的皮不可,你给换个`素`点儿的行不?(李寻欢《边缘游戏》)
二、一个作者对一个词的书写习惯会影响深远,虽然他会刻意改变它,但是有时候会不经意之间“暴露”出自己的习惯。《他的国》少数用“吗”,但是多数情况用“么”。例如:
那我们的摩托车明天能修好么?(《他的国》34页)
吃掉他们你们很快了么?(《他的国》199页)
我们可以自己在这里拍摄么?(《他的国》199页)
路金波的其他作品也时不时把“吗”写成“么”。例如:
怎么,我说过我很老么?《迷失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爱情》
我所看到的是路金波网络小说,可能不完全代表他的真实写作风格。当然,单从语言指纹鉴别法的角度看,只能说明《三重门》和《他的国》不是一个作者所写。那么,为什么我们断定路金波是《他的国》的真正作者呢?我们的结论依赖以下三个前提条件:
第一、《他的国》的内容是以现实生活中的路金波展开的,讲的就是真实的路金波的生活和工作。
第二、路金波与韩寒之间存在着不寻常的关系。
第三、《他的国》的一些语言特征与河南话有关,而路金波就是河南人。
那么,路金波为韩寒代笔仅此一部小说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