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的作品至少为三个人所写(第二部分)
(2012-03-20 09:22:16)
标签:
路金波韩仁均韩寒三重门他的国文化 |
韩寒的作品至少为三个人所写(第二部分)
三、语言指纹鉴别法
一、口头禅和习惯用语。每部作品都有最高频率出现的、类似口头禅词语,不同的作者往往用法不同。
二、词语选择的偏好。同一个概念,语言中往往有多种选择,比如小便、撒尿、尿尿、解小手、上厕所、方便一下、嘘嘘(方言)、唱歌(旅行社用语)等,一个作者往往倾向于用其中的一个或者特定的几个。
三、词语搭配不一样。比如强调性质的程度,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倾向性的使用,诸如程度词的选择就有:真漂亮、好好吃、蛮眼熟、恁贵等,有些具有方言色彩。
四、句式选择的差异。一个作者会特别偏爱某些句式,与此同时他从来不用某些句式。
五、句子的长短、复杂性不一。有些作者喜欢用简洁的语言,有些作者则常使用冗长的句子。
六、疑问形式的不一样。汉语普通话的疑问形式丰富多彩,此外还有五花八门的方言表达,所以每个作者都有自己个性化的疑问用法。比如有些作者总是用“正反问句”(你吃不吃饭),而有些作者则一般用“吗”问句(你吃饭吗),这与方言的影响有关。
七、组织段落、篇章的结构不同。每一个作者都有一套自己的写作技巧,结果形成不同作者的不同风格。
八、整部书的结构不一样。有些作者喜欢像章回小说那样组织整部小说,而有些作者则一通到底,不分章节。
九、叹词的差别。不同方言的叹词系统差别悬殊,除了少数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以外,绝大部分人虽然说普通话,但是他用的叹词受自己方言的影响,比如有些方言区的作者用“喏”,而另外一个方言区的人压根儿就不用。
十、语气词的差别。除了普通话共用的“呢”、“吗”、“吧”外,每个方言区都有一套特有的语气词,一个作者很容易在写作中掺杂进自己方言的语气词。而且因为同一语气词写法不一样,比如表示疑问的有人喜欢用“麽”,有人则统统用“吗”,还有人写作“嘛”,有人干脆不加区别。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