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背后的欺诈集团
石毓智
有人炒作靠花钱,
有人炒作靠绯闻,
韩寒的炒作则是靠“被韩国人”。
韩寒事件不仅仅是一个代笔问题,更严重的是他背后存在一个诈骗性质的策划团队,这个集团通过编造谣言,利用各种高超的炒作手段,造神韩寒,误导大众,使得像《青春》这样错词连篇、语句不通、思想浅薄、言辞猥亵的书,成为最畅销的书,骗取巨大的商业利益。下面就以韩寒“被韩国人事件”来剖析韩寒背后存在的这个诈骗集团是如何运作的。
2010年上半年某日,互联网上突然出现这么一个网贴:
据网帖介绍,一个轮廓和韩寒有点像的60岁左右的韩国男子上了韩国一档娱乐节目,声泪俱下地说,韩寒是他失踪28年的儿子。
网友翻译的大概意思是说,1982年,这位韩国男子和怀孕的老婆去中国上海旅游和探亲,不小心弄丢护照,因补办流程很长,无奈滞留了很长时间,直至小“韩寒”出世。亲戚提议说为他取一个中文名字,身为韩国人的他想到的是“韩韩”以表达爱国之心。后来老婆说“韩寒”比较好看,于是改成了现在的“韩寒”。不幸的是,他们夫妇带着韩寒到一个亲戚家,亲戚见小韩寒长得可爱,要认作干儿子。随后,小“韩寒”在一家超市走失,便杳无音讯。说罢,该名男子现场还拿出几张当时在中国上海的照片,照片中的确有一名婴儿。
一时间成为了爆炸新闻,为全国各种媒体疯狂报道的对象。后来,韩寒的《青春》和周立波的节目都对这件事做了大肆渲染(周立波可能是根据社会上的风传,而不是参与这件事的策划)。我认为,这一事件应该是当今社会“最成功的炒作案例”,它达到了两个神奇的效果:
一、让全国的各大媒体免费给韩寒做广告,一时间成了最具有爆炸性的热点新闻。
二、巧妙地让韩寒与孔子、曹操、李时珍、朱元璋、孙中山等这些中华名人齐名,因为在此之前网络上也流传韩国人说这些人也是他们韩国的(我推断这些也是谣传,起码是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如此)。
仔细看一下这则新闻,就会发现它是有人造出来的蹩脚的谎言。我说的谎言,不是指这位韩国男子的说话内容是假,而是根本就没有韩国人寻儿这件事,即不存在“韩国男子在电视上声明韩寒是他儿子”这个事。理由如下:
1、 来源只是一个“网贴”,既没有说韩国的哪家电视台,在什么具体时间播放的节目,也没有任何视频报道。如果真有这么一回事,按照现在的科技,一定会有人把相关的视频放在网络上,因为这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然而吊诡的是,互联网上报道这则新闻的位置所附的图片就是当时韩寒的几张照片。
2、 如果真有这么一位“韩国男子”,他也不会在“娱乐节目”播出自己的“寻儿启示”。从韩国到上海,也就是一个小时的飞机,最便捷的方法就是直接飞到上海,求助公安机关,要求韩寒做DAN鉴定。
3、 这个故事编得十分蹩脚,有很多明显的破绽(当然,韩寒团队会说这是那位韩国人在说谎)。其中之一就是年龄。韩国男人说:“韩寒是他失踪28年的儿子”。然而下面又说“韩寒是在一家超市走失的”。一般小孩都是一岁左右才会走路,但是你放心,这样的小孩绝对不会走失的,因为他速度可能就是比蜗牛快些。能走失的小孩年龄起码在三、四岁以上。2010年的时候韩寒正好28岁,这则消息的编造者显然只考虑到韩寒当时的年龄,而没有考虑到小孩的正常生长过程。
这种来无踪去无影的谣言出自何方?一般情况下,确实无法断定。但是从事出以后,韩氏父子和路金波的反应上,可以推断就是他们编造出来的。请看路金波和韩氏一家的反应。
出版商路金波说:“这是变态,韩寒不会回应。”
“我也可以编出一个这样的故事,我是某个人的爹。”韩寒的出版商路金波昨天在电话中对此事感到十分吃惊。记者告诉他拨打了一下午韩寒手机,始终处于通话状态。路金波说:“这也太变态了。我敢肯定,韩寒绝不会回应。”记者问韩寒是否知道此事,他说:“应该知道,但他绝对不会说什么。”记者又查阅了韩寒的博客,截至发稿时止,没有发现博客对此事作出任何回应。
第一、路金波的回话看似在骂这个韩国人“变态”,实际上是巧妙暗示确实有这么一个韩国人说过这通话,误导广大韩粉在网络上“跟风开战”,可怜的广大韩粉们又是骂韩国人无耻,又是逻辑论证韩寒不可能是韩国人,闹得不亦乐乎!
第二、路金波一定事先已经与韩氏父子商议好,他们造的这则消息出去以后,统一口径,由他一个人向外发话。所以路金波才会说:“我敢肯定,韩寒绝不会回应。”路金波又不是当事人,他怎么会这么肯定呢?他为什么觉得自己可以代表韩寒呢?
第三、韩寒父子的回应更耐人询问,这恰好泄露天机。假如真有所谓的“被韩国人”这档子事情,就是个闹剧,韩氏父子完全可以一笑了之。同时,因为韩寒已经成为了知名的公众人物,现在社会闹得如此沸沸扬扬,他们可以简单向公众做个说明,比如发个简短的博文,不就行了。韩氏父子对这件事情的反应,说明他们做贼心虚,不敢面对大众的那种“热情关怀”。
第四、韩氏一方可能反驳说,他们的沉默是因为不屑于这件事情。错!如果他们真的不屑,韩寒就不会在《青春》上用专文《莫名,我就仇恨你》大肆渲染这件事。显然,他们是把这件事作为一个重要的宣传策划。
请看以“韩寒”名义出版的《青春》是如何炒作这件事的。下面的段落摘自《莫名,我仇恨你》一文(198页):
后来开始传出韩国人掠夺中国文化遗产的事情,我本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抢过一次。
最近盛传韩国人要抢我们古代的文化遗产,从四大发明到文人墨客,都成为韩国人争相论证有韩国血统的对象。我中华民族文化人上下五千年来几乎从来没有可以随心所欲写文章的时候,基本上还没有写出代表人类进步的东西来,身体器官就会缺少一点什么,大则脑袋小则鸟,写点前朝的事已经算是最大尺度了,所遗留下的真正文化遗产屈指可数。我们都是很宝贝的,你随便抢走一个,我们就损失百分之二十五啊。
大家的激动我很能理解,如果我们国家那天宣布莎士比亚、伏尔泰、高尔基、舒伯特、但丁、雨果、海明威、川端康成均拥有中国血统,我估计八国联军得再出动。
我不想随便用“厚颜无耻”这四个字,但是这几段话确实是我迄今看到最大胆吹捧自己的宣传。上述第一段讲“韩国人把韩寒作为非物质文化来抢”,第二段讲“如果韩寒被抢走,中国将损失四分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段把“韩寒比作中国的莎士比亚”。作为一个读者,你会得出什么结论?结论很多,只讲其中的一个:任举中国的四大名人,比如孔子、曹操、李时珍、孙中山,至少有一个是不如“韩寒”的,这是从韩氏这句话“你随便抢走一个,我们就损失百分之二十五啊”得出的逻辑结果。
究竟韩国是否有人这样来抢我们的文化遗产,没有见过任何确凿的来源,比如出自哪份报纸、哪家电台等,统统没有这方面的信息。因此,我推断这是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但是我只能说是“推断”,因为我也没有证据说明到底是中国“谁”造出来的。然而,有一个人很清楚,他就是“韩仁均”(此文应为韩仁均所写,请看下文分析):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一个成熟国民对自己国家自豪感的重大来源,偏偏韩国人最喜欢抢中国文化。
但这是真的吗?这些基本都不是真的,除了端午节和韩国的端午祭有名字上的冲突以外,其他的所有关于韩国掠夺我们文化遗产的事件都是我们自己捏造或者夸大的,这事情说出来其实挺难受的,但事实就是如此。我不喜欢你,于是我编造了你来我家偷东西的故事,并且意淫了没偷着被我家的狗给咬了的结局。
普通的、善良的读者第一感觉是,人家自己说出了谣言“真相”,“韩寒被韩国人”这个谣言怎么可能是韩氏策划团自己制造出来的呢?他们正是利用大众的这种思维,通过表面上是娱乐的方式,让读者不知不觉上当的。这个谣言的设计高超之处就在于,不论说是韩国人造出来的,还是中国人造出来的,广告效果都是一样的“出人意外”地好。其实,说中国人造出来的,效果会更好,即把“韩寒看成中国文化遗产的四分之一”的观点是中国人自己认为的。韩国人口才有多少?而且很多人还不懂汉语,何况很多中国人也不认同他们的观点。因此,把这个谣言说成是中国人自己造的,广告效应会更好。这就是韩氏团队的高明之处,一个谣言“两吃”:通过澄清“谣言”的来源,把宣传效果推向极致。
韩仁均的这句话泄露了天机:其他的所有关于韩国掠夺我们文化遗产的事件都是我们自己捏造或者夸大的,这事情说出来其实挺难受的,但事实就是如此。对韩国人跟我们抢孔子、抢曹操等这一系列的事件,能下如此肯定的判断,只有两种情况:要么调查清楚了所有这些谣言的来源(如果是别人造的话),要么这些谣言都是自己造的。然而互联网上出现的这些谣传,谁也无法调查清楚其来源,那么唯一的逻辑结论是:所有这些谣言都是韩氏团队编造出来的。韩仁均这句话中的“我们”二字可以做这样的理解:就是指的韩氏策划团队的几个成员。这就好比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警察与小偷》,当陈佩斯承认自己是“小偷”,朱时茂的回答是“你开什么玩笑呢”,因为朱时茂的逻辑是“哪有小偷会自己先招了”。韩文正是巧妙利用大众的这种心理,大胆说出事情的真相,制造“破朔迷离”的烟雾。
顺便说明一下,《青春》中的杂文的语言表述差别非常悬殊,有一些通篇就没有几句通顺的话,思想肤浅杂乱;有些则语言相对比较通顺。这篇《莫名,我就仇恨你》属于“比较通顺”这一类,很可能为韩仁均所写,因为文章的第一段有这么一句话:
我挺害怕看见“圣战”两个字,就像我害怕看见“坚决打倒”、“旗帜鲜明”等带有恐怖色彩的词汇一样。
只有经过“文革”的人才会有这种恐怖心理,因为“坚决打倒”等在文革时期不仅是常见的词,也是常见的事。然而80年代以后,这些词虽然会在回忆文革的文章中偶尔看到,然而作为现实的政治事件已经不复存在了,一个80后的人不大可能对这种词汇产生恐怖心理。
“韩寒神话”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文化赝品”。一个知识不及普通的中学生,连简单的话都写不清楚的人,不仅被说成是当代鲁迅,甚至还与孔子、曹操、孙中山等人齐名。这并不是大众的自我判断,而是韩寒背后团队的策划结果,他们通过高超的炒作手段,制造谣言,愚弄大众,骗取巨额的社会财富。他们的行为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文化领域的剽窃和造假了,是中国的司法部门应该过问的一件重大社会事件,也是政府的文化部门不得不反思的一件大事。
可怜的是广大韩粉们,你们就是在韩寒背后的这个策划团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高超策划下,为之神魂颠倒,听到有人质疑韩寒,就开骂就哭;听到有哪位公知挺韩寒,就笑就欢呼。
可悲的是中国广大的年轻的朋友,还真以为中国当代出了个“超越鲁迅”的“文学天才”,曹雪芹、鲁迅这些人的书不买不看,而为韩寒这些语文错误连篇、思想见地肤浅、语言猥亵下流的书如痴如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