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评论之十:韩寒诱导年轻人从深渊走向绝望
去年五月份我在斯坦福大学参加了哲学系一位老教授的讲座,是谈东西方关于“优秀”判别标准的差异。他谈到在西方文明中,有七个标准判断一个人的优秀与否,其中一个就是“坚持理想”。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人自古以来很多人缺乏理想和信念,中国的年青一代要撑起祖国的未来,必须有正确的理想和信念。缺乏理想的一代也就是自废的一代。这一点我在拙著《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中已经做了详细的讨论。
令我吃惊的是,韩寒在其《青春》的《序言》里,明确指出让年轻人丢掉理想、失去方向。请看他的原话:
“而理想本身什么都不是,一点也不高尚,理想就是有点想,是欲求的一种文艺表达。所以,我从来不觉得年轻人需要什么救赎,什么方向,什么理想,什么希望,都不需要。”
这已经不是在耍酷了,这已经近乎青年的邪教领袖了。公然指使年轻一代放弃自己的理想,跟着韩寒这位精神领袖的感觉走。韩寒所代表的根本不是什么当今世界先进的文化,或者当代的理念,而是一种颓废文化。他在拼命地迎合甚至讨好现实世界中的部分年轻人,让他们从深渊走向绝望。国家的文化教育机构应该出来管一管,不应该听之任之。韩寒在年青一代中影响甚大,如果让这种颓废的文化任其泛滥,后果不堪设想。
不论是科技界还是企业界,一个人要成为大师,必须有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乔布斯的信念就是用技术改变世界、造福人类,所以他有人生的方向,坚定不移,历久弥坚,百折不挠,创造了世界科技界的奇迹。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这样有理想的年轻人。
不可想象,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会对社会带来什么后果,一个没有理想的一代能否承担起祖国的未来?
顺便给韩寒改一下语文错误。“理想”跟“有点儿想”是两码事,你现在“有点儿想上厕所”,这能算是你的理想吗?“理想”更不是“欲求的一种文艺表达”,一个五岁的小孩说“我的理想是将来当一名飞机驾驶员”,能说这是这位小孩的“欲求的一种文艺表达”吗?韩寒这种诠释既怪诞又浅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