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wanglifeng等的批评:怎么理解“有教无类” 石毓智
(2010-12-04 23:05:26)
标签:
杂谈 |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对这句话的解释说:人有差别,如贵贱、贫富、智愚、善恶之类。惟就教育言,则当因地因材,掖而进之,感而化之,作而成之,不复有类。孔门富如冉有、子贡,贫如颜渊、原思,孟懿子为鲁之贵族,子路为卞之野人,曾参之鲁,高柴之愚,皆为高第弟子。(423页三联出版社)。传统儒学对“有教无类”的理解基本都是这个意思。而且孔子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不仅仅孔子,传统的儒家都有这样的教育思想。“道不远人”也有这样意思。朱子的学生中有吃不上饭的,有朝廷的大官;王阳明后学中有六部的尚书,也有砍柴的樵夫。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精神。这不仅仅是个理论,中国古代的私塾、义学都是有这样的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