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2019-07-14 14:42:43)
标签:
文化 |
分类: 历史答卷 |
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道德经》四十七章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意思是说, 足不出门户,就能够知道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这一章说的是读书、拜师学艺的重要性。这是因为人的精力是十分有限的,不可能样样亲身实践。读书,学习他人的直接经验,是一种好办法。买一本世界地理,或者中国地理,抽个空读一下,人们就可以“不出户,知天下”。或者,请个老师给我们上上课,同样可以达到目的。地理是这样,天文也是这样,买一本书读一读,或者请有关老师给我们上课。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是指那些学习方法不对者而言。一个既实践又读书,另一个只有一味实践。两人相比较而言,就是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是荀子《劝学篇》的一段,间接经验可谓丰富。
所以,荀子的《劝学篇》可以说是《道德经》四十七章最好的注脚。从中也可以看出《道德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笔者自从开办《劲松说道德经》以来,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这一点,诸子百家无不把《道德经》作为自己的指南针和方向盘,特别是战国时期儒家,尤为突出。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北大村三组林劲松
2019-7-9下午三点初稿,7-14网上发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