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德司契与无德司彻

(2018-09-06 09:49:20)
标签:

文化

分类: 历史答卷

有德司契与无德司彻

《道德经》七十九章说:“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网上查询一下,有人翻译为:“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在这里,他说来说去,不知在说什么。关键是契和彻两个字没有理清楚。

  那么,契是什么,彻是什么?契是古代借贷财物金钱的契约,这是通过信用来实现的。“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说的便是这个意思。有时,还有土地、房屋作抵押,因为口说无凭,有了抵押品,就放心了。

    彻是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征税制度。例如,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的土地税收政策,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还规定了视年成丰歉而“衰征”的政策,《管子?大匡》记载,当时的齐国政府规定每两年收税一次,丰年收十分之三,中等年收十分之二,下等年收十分之一,荒年不收,待饥荒缓解后再收。
    贷款讲信用,讲道德品质;征税则是讲遵纪守法,不讲情面,按时缴纳,不得拖延,有时还有执法部门随从,维护征税制度。这两件事不可混为一谈。而且,老子是大哲学家,不会把贷款和征税两件事当做一回事来说;出了差错,只能是我们今天翻译时出了问题。

    所以,七十九章的大意是说,调和大怨,一定会留有余怨;以德来报答怨恨,怎么可以算做是善的呢?所以,圣人拿着卷契,却并不用来向人讨债,是因为借贷关系是通过讲信用、讲道德品质来进行的。征税则是讲遵纪守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按时缴纳,不得拖延,所以有德司卷,无德司彻;二者内容不一样,不可混为一谈。因此,自然规律无所偏爱,总是站在善人一边。

   七十九章大意理清楚以后,我们终于明白,调解纠纷要了解清楚,分清大是大非,谁是谁非,讲原则,讲大道理,让双方提高思想觉悟,明辨是非,有了共同语言。只有这样,怨恨才会向德方面转化。语言文字表达也是这样,要对号入座,切不可乱贴标签。贷款靠的是信用,讲道德品质,有德的用武之地,所以,有德司卷。征税靠的是国家法律制度,所以,无德司彻,是说没有德的用场。这就是说,仁、义、礼、智、信、德、忠等,使用时,要对号入座,切不可搞错了,乱了自己思维。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北大村三组林劲松

2018-9-6定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