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梅庵正殿】岭南第1古建筑,广东唯一千年木构

标签:
转载 |
分类: 古建构造 |
原文地址:【梅庵正殿】岭南第1古建筑,广东唯一千年木构作者:風清航_勤而行之
#中国古建筑#私家档案·九
肇庆梅庵正殿
岭南最古老的木构古建筑
年代:北宋
公元 996年;
简介
昂栓、栱栓、“齐心栓”
梅庵斗拱最突出之特点,中国古建筑之孤例
【齐心栓也是拱栓之一种,为齐心斗位的拱心加栓。宋代遗构已见不到其它实例,元代实例还有:浙南山区的景宁时思寺大殿。景宁时思寺大殿除了在齐心斗位的拱心加栓(也是贯通上下齐心斗),铺作里外跳的所有横拱的拱心都加栓贯穿,拱臂上没有加栓。】by 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昂栓
栱栓
http://s15/mw690/0025qY2Fgy6TO0AEyiaee&690
无论是柱头铺作,还是补间铺作,都可以清晰的看到左右各一条栱栓,“起插于第一跳扶壁栱,即泥道栱,其上穿过2道慢栱2道柱头枋,上彻第二道柱头枋背”。Photograph
by Kevin Sit
“齐心栓”
佛山祖庙之例
祖庙昂栓
祖庙栱栓
http://s11/mw690/0025qY2Fgy6TPio5eSCca&690
通过图片观察,栱栓不但用于第二跳,其他出跳,如第一、第二道真昂上的栱,都有,不过也是比较短,感觉是用来固定栱的横向插昂。
独一无二的梅庵斗拱
【昂背上出丁头华拱,相似的实例有景宁时思寺大殿,两层昂之间加入一跳丁头华拱位于下层昂背上;莆田释迦文佛塔(石仿木,南宋),也是两层昂之间有一跳丁头华拱位于下层昂背上。至于耍头做成华拱头,晚期实例还有不少,浙南福建都有。】by
南国承古韵
斗拱柱高比
皿斗
上下皆收分的梭柱
http://s15/bmiddle/0025qY2Fgy6TP4Xbwyqee&690
"檐柱径高比为 1:6.5,非常粗壮,粗于唐宋时期其他地区相当规模的建筑如,福州华林寺大殿 1:7.5,宁波保国寺
1:8.2,平遥镇国寺 1:7.5。梅庵大殿檐柱径高比之大应为全国同期建筑前列者,同在岭南的佛山祖庙约 1:8.83
,但广州光孝寺大殿前檐柱为 1:5.76,粗甚于梅庵大殿。"
不设蜀柱承脊榑
月梁
http://s14/mw690/0025qY2Fgy6TP9vVjat1d&690
通过比较梅庵月梁与后世《营造法式》关于的规定,可以看出两者“弧度”处理之不同。图片来自于 http://www.cc.ntut.edu.tw
【《肇庆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这篇论文我看过,其中有一个说法是错误的。文中称相邻两根檩条之间的单步小月梁(札牵)为“托脚”是错误的,文中同时也称之为“水束”是正确的。这种小梁本身就是月梁的变体形态,东南几省大量存在,名称各异。日本禅宗样也有,日本称为“海蛯虹梁”,翻译过来就是“海虾月梁”。这种小月梁的受力是左右拉牵、不承重;托脚的受力是斜撑,有一定的承重。】
【闽粤两省没有托脚和叉手的任何实例(华林寺那例叉手情况不明,有可能是后加的),浙江极少量早期建筑有叉手没托脚,皖南徽州部分明清建筑上有做成雕花形态的类似叉手和托脚构件。】
【我对梁架结构感到比较奇怪的一点是,底层大梁已经降到了顺栿串的位置、两头榫卯入柱,即“梁栿串化”(大梁与顺栿串合二为一)、“插梁架”。这一做法也是现存宋初厅堂造的孤例,之后再出现这种做法已经是南宋和元代了。《肇庆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对这一特点只说是穿斗影响,没有再深入探讨。】
【柱头普拍枋的使用令人比较困惑,《肇庆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只是提到有普拍枋,这一话题就避开了。我个人怀凝是宋代之后某次大修或重建时加上去的。普拍枋最早出现于唐代北方少量仿木砖塔,木构最早实例是平顺大云院。在宋初这一时间节点,普拍枋在北方还没普及,传入南方要在北宋以后。南方宋代建筑大部分没有普拍枋(包括仿木砖石塔),但岭南几处元代建筑上已经出现了普拍枋,也许普拍枋传入岭南的时间较早,但不会早到宋初。】
=========================================================
推荐文章:
参考书籍:
《中国古代建筑》——贾洪波先生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先生
《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先生
《识别中国古建筑》——李金龙先生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