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4/bmiddle/63ad12d9tdc07bbf8271d&690
临帖系列之八-----
大 汉 书 魂
----汉隶临池随感
文\老 固
喜欢上隶书是写字多年以后的事情。
临写隶书其实并不是出于爱好,而是一位书法老师无意的一句话点中了自己。
早年学书,一直以楷书为主业。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根本不可能去喜欢其他的书体,尤其是隶书。那时的自己都不知隶书是何书体,字帖有几多。因为当时的条件差,没有人能象今天一样有多样机会点醒你如何如何学书法,有的只是摸着石头过河,摸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摸索其实走的就是弯路,长时间没有变化,临多次没有长进。能够坚持,大概靠的就是爱好与执著。
多年以后,一位书法老师看了自己写的行草书作品说了一句:线条太弱,应该写写隶书...。没有记的老师说没说为什么线条弱要写隶书的原由,亦或说老师讲了自己没听进去,反正“线条弱,写隶书”这句话记得可是相当的清楚,至今仍然铭记在心,其他的话倒是没记着。照着老师的话去做,就是找来一本破旧的《张迁碑》字帖临写。既不知为何写,也不知写谁好,于是就成了:“冬天烧柴火取暖---热一阵阵”。大约写了半年,隶书就写不下去了,尤其看见这又丑有笨的《张迁碑》就发愁,就泄气。于是就又回到原点。
有一天,买来一本书法入门方面的书读,里面隐隐约约有提到,写隶书可以增加线质的力度云云,更多的是对隶书有了最初的认知。于是,按照书本的说法,先写《乙瑛碑》,再写《曹全碑》,继写《张迁碑》。认认真真临写两年,字仍不见有多少长进,最痛苦的是,仍然对隶书没有提起一丝的兴趣。直到有一次,在书店偶得一本《汉简》字帖,闲来涂抹几笔,没想到,写的到顺心顺意,竟然对汉简来了兴趣,也或说开始对隶书有了一丝丝的好感。一段时间下来,想写的汉隶没有写成,汉简倒写的有模有样。斗胆写点作品投投稿,没想到“瞎鸡碰到谷垛上---命好,作品竟然入展全国首届、二届、三届正书展,接着还入展个全国首届隶书展,说起来笑煞个人,真真是有‘心种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欣喜之余常常在想,不知这是不是无意于佳,或者这就是生涩之故?
九六年下乡,远在晋西北,冬天的西北风呼呼的刮,常常卷缩在房东热乎乎的土炕上无所事事。于是拿起仅带的一本《张迁碑》开始一次次的临写。因为无有他帖,仅有的这本不喜欢得字帖,在当时临的仅也津津有味。未想到,一年下来,仅也临写了两百来遍,不仅将张迁碑写的像模像样,欣喜的是,这次可真的喜欢上了《张迁碑》。以至于后来,在书店只要见到《张迁碑》字帖,不管何种版本,便会毫不犹豫的买将下来。就是这一年,自己的隶书初具面貌。还是这一年那,心血来潮,编了一本放大本《张迁碑集联》,本想发一笔小财,没想到钱没赚到,到是把五千本书压自己手里,至今仍在一隅静静地躺着。
http://s7/mw690/63ad12d9tdc09c9ee54d6&69098年自己编的《张迁碑集联》,藏在后面的是自署的扉页和自己写的序。
写的时间长了,隶书也就成了自己喜好的书体,在创作之余,偶尔也写一二幅隶书玩玩,作为点缀。后来对于隶书的关注,一点也不亚于自己喜欢的行草书,以至于在以后的日子里,在书店见到隶书字帖必然收入囊中,常常为书橱里上百本各种隶书字帖而沾沾自喜,也不时的翻上倒下,饱眼福,兹手运,以保得以后能写出心仪的隶书巨制来。
日久天长,对隶书的史料也便格外的关注,慢慢地也就分清楚个一二三,理出一些学隶书的小九九,记下,创作,传承,心安。
http://s10/bmiddle/63ad12d9tdc086ada49c9&690
2011年的隶书
学书必学隶,学隶必从汉隶起,是每一个学过隶书之人谨遵的要旨。汉代的隶书萌芽于古,启用于秦,定型于汉。篆书到隶书的嬗变,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古文字和今文字演化的分水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意义。在西汉及东汉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隶书由秦隶而汉简,由汉简而八分,在东汉走向全盛时期,汉隶走向隶书史上的顶峰,隶书作为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的里程碑,是大汉一统的繁盛体示。其碑帖丰富,体势纷繁,笔法严谨,技艺精湛,是每一个学隶之人的必选之路,必经之路。逾越了这个黄金阶段就会走弯路,这便是取法乎上,笔入其古。
中国书法史上,隶书有两座高峰,一是汉隶,一是清隶。汉隶可入门,可奠基。清隶可借鉴,可丰富。
学隶书是承上启下,是入古出今。
学隶书可增笔力,遒线质,长功力。
http://s7/mw690/63ad12d9tdc086de18526&690
2013年写的隶书,好像有点变化啊。
如果将繁盛的汉隶碑版分门别类,对于学习汉隶有提示之用。
精整秀雅类:《礼器碑》、《乙瑛碑》、《史晨前后碑》、《曹全碑》、《孔宙碑》、《西岳华山庙碑》、《韩仁铭》、《朝候小子残碑》、《张景碑》、《尚府君碑》。
朴茂雄强类:《张迁碑》、《衡方碑》、《鲁峻碑》、《鲜于璜碑》、《郙阁颂》、《西峡颂》。
洒脱萧散类:《封龙山颂》、《孟孝琚碑》、《朝候小子残碑》
方俊劲拔类:《郑固碑》、《景峻碑》、《武荣碑》、《张寿碑》。
纵肆奔放类:《石门颂》、《杨淮表记》、《开通褒斜道石刻》、《君子残碑》。
如果将从多汉隶碑帖再细化,其实也是学隶之常途:
学隶入门的碑:《乙瑛碑》、《史晨前后碑》、《曹全碑》。
学隶奠定基础的碑:《张迁碑》《礼器碑》、《曹全碑》、《张景碑》。
学隶汲取滋养的碑:《鲜于璜碑》、《西峡颂》,《石门颂》、《封龙山颂》、《杨淮表记》。
学隶可长期临习的碑:《张迁碑》《礼器碑》、《曹全碑》、《西峡颂》。
http://s6/mw690/63ad12d9tdc087000be85&690 2010年的隶书
http://s14/mw690/63ad12d9tdc08700f89cd&690
2013年写的隶书
每个学书之人,在自己学书的过程中,不可能为一种书体而穷一生之精力,必然会在主体书体之外,涉猎几种书体,亦或五体皆善。有的是取长补短,滋取养分;有的则是丰富视野,拓宽书路。不论何种,隶书这种书体是不能不写的。一个学书之人还没有学隶书,你一定尽快入隶,如若你想学隶,必然早入。
若不信,试试看。
一试,则有百利而无一害;
一试,必一发不可收拾。
http://s12/bmiddle/63ad12d9t7c67616c4bbb&690
再临早年买的那本《汉简》
http://s8/bmiddle/63ad12d9t7c67619e5887&690
临《西峡颂》
http://s1/bmiddle/63ad12d9tdc09d03ae370&690
临《礼器碑》
http://s2/bmiddle/63ad12d9tdc09d04df8b1&690
临《张迁碑》,感觉有点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