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启,还是垂死挣扎

(2014-09-19 12:48:39)
标签:

杂谈

正在准备10月的杂志,这期的专题是《求生》,一些幸存者分享他们如何从森林迷路、闪电击中、遭遇雪崩、水中被困等险境中脱困的经历,最吸引我的是一篇题为《重启,还是垂死挣扎》的文章,作者讲述了他在这个数字化生存的年代不堪重负,尽最大努力寻获新生的过程。看看这些描述,你是否有同感呢?

"哈克说的没错,那时我为一家西雅图非营业性网站报道政治新闻,这家网站叫做Grist。我在此任职将近十年,我的工作也从最开始的自由职业转变成了全职记者。我依靠撰写博客为生,甚至可以说这是我的“事业”。不仅仅局限于博客,我生存在社交媒体和超高速的新闻周期之内。直到2012年底,上帝保佑,我的博客就像一家贩卖时装的小店铺,拥有了一定知名度,我本人在有线电视有过几次上镜专访,在Twitter上我拥有超过36000名粉丝。

我每天发30条左右的Twitter,有时候少点,有时候比这还要多。我属于那种没有认证所以每天都要小心不超过Twitter数限制的一小部分人。(我极其痛恨那些认证用户的特权。)这种感觉就像在酒吧喝酒时被酒保强迫埋单不许再喝,这样的人也许并不多,但是他们急需帮助。

并不仅仅局限于工作,社交媒体成为了我的爱好,我的娱乐,我的社交生活,我打发时间的工具。每天睁开眼睛我就要盯着一块屏幕,我在办公桌上吃饭,下午6点左右,我会迅速吃完晚饭,把孩子们送上床,和妻子一起看几眼电视,等到了晚上10点,我会重返网络的怀抱,直到凌晨。我在一块又一块屏幕之间转战,每天至少12个小时消磨在电脑前。

当然我必须要说明,我利用这些时间做了很多事情:阅读,更新博客,围观八卦,网上购物,听音乐,看电影。但是从哈克的角度来看,我的确每天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坐在我的电脑跟前。也许他说得有道理。

生活并非一直如此,曾经——现在看起来那就像史前时代一样遥远-——每天工作开始的时候我需要“迎头赶上”网络世界中发生的一切,我会先浏览我的邮件,查看几个网站,然后再开始一天的工作。到2013年中旬,我再也“赶不上”了,充其量是勉强“跟上”形势。如果让我远离电子邮件,新闻推送,短信,聊天工具,社交媒体哪怕一刻钟,滞留的信息就会像车道上的积雪,只要你忽视它一秒钟,它就会无限膨胀。

我几乎将白天所有工作时间用于“铲雪”——这些数字化的积雪。我工作的核心在于思考,调查,写作(这种写作远远超过140个字母),但这些事情我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才能进行。因为只有那时膨胀的资讯才会冷静下来。我的工作时间看起来越来越长,但是效率却越来越低。

与此同时,我的身体和思想已经适应了数字化生活的节奏,伴随而来的是不停的新消息提醒。如果我离开我的手机超过几秒钟就会变得焦躁不安,我觉得我的手机就在我口袋里震动——即使我明明知道它根本就不在我的口袋里。我在床上的时候也拿着手机,甚至连去厕所也带着手机。(我非常擅长在小便时发Twitter,我对自己这种略羞耻的持久力感到骄傲。)

而我生活中所有的“缝隙”,无论是休假还是在工作与工作之间休息的时候,都被各种各样的提示推送充斥着。我的思维一直处于现代科技研究学者琳达•斯通(Linda Stone)所定义的保持“持续性局部注意力”状态。

我从来没有真正存在于我所在的地方,我从来没有全心投入于我正在做的事。我总有一只眼睛瞄着虚拟的世界。每一段对话都有可能成为一条Twitter,每一次落日都可能是一张发布在instagram的照片。

撰写博客成为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这是网络红人大卫•罗伯茨全心投入的24小时真人秀。除了一些细微末节,总体来说,我曾经,现在,一直都为网络上的那个大卫•罗伯茨感到骄傲。但是他活跃的代价,是那个电脑屏幕之后的大卫•罗伯茨终日驼背厚腹,睡眼惺忪,不理家人朋友,成为了一个在哈克眼里只和电脑终日为伍的家伙。这个家伙已经被榨干了,他需要帮助。

我今年四十岁,正处在中年危机的年龄段,我不想买一辆跑车或是搞一段外遇,取而代之的是,我决定休息一下。这不是一次短暂的休假,我决定我要整整一年调整自己的状态。我想要将网络生活抛之脑后,更多的参与到网民眼中所谓的物质世界中去。"

未完待续

http://s13/large/001PaJgczy6Ma1E25S4fc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夏尔巴之殇
后一篇:西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