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恩致力于找寻人类行为的基本法则,多次强调他所提出的家庭系统理论,是发掘人类或生命系统的自然法则,是成长取向而非病态取向或问题取向的。
鲍恩专心研究家庭情绪系统的自然法则,发展出八个连锁观念。
一、自主而相系
“自主而相系”是鲍恩家庭理论的金牌概念。也是相当精深独到的思想概念,直到今天,一直被广泛应用。
1、含义
内在心理情况:
内在自由
人生使命的认信
敢于接触内心痛苦
有勇气表达自己的优点和脆弱点
人伦关系情况
人与人的联系
里外一致(同舟共济的层面)
彼此联系
求同存异,确认别人的独特处
2、理想的人格素质
“自主而相系”是鲍恩倡导人类人格发展的理想Z。其中包括自我个性发挥自主的向度,以及与他人相处的向度。此理论主张,一个人除了能独立自主外,能够与人群,尤其亲密的人稳定、自主地联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3、源于对家人两种拉力的观察
鲍恩在医院中观察到家庭成员经常出现两种拉力:一种是亲人间彼此倚赖和粘缠;另一种则是家庭成员各人想把自己的个性分别开来,体现自己。一个人害怕不能得到别人的接纳、认同,在情绪上遭受周围环境以及别人的拥护或排斥所主宰,变成没有主体、没有个性的“假自我”;另一方面,一个人过分着重突显自我,而失掉了人伦中彼此扶持、相依相系的优美人格素质,也是一个“假自我”。惟有自主与相系获得平衡、情感和理智交感互通,流通自如,不谄媚、不屈服、也不自负、不孤高,这才造成成熟的理论人格,也就是所谓100分的“自主而相系”的成熟境界。鲍恩又补充,普通人只能在个别情景达到这种光芒境界,但一般情况,人会受到各种境遇与内心压力拉扯,而不能轻易达到。
4、与中国仁爱文化的理想相吻合
鲍恩“自主而相系”的理论,与许多中国文化理想——“君子坦荡荡,小人长威威”、“君子无人而不自得”、“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惟人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相吻合。
5、反映个人的成熟程度
鲍恩家庭系统理论的重点在于探讨人生宇宙共通法则:每个人在不同境遇、不同情况,都会达到不同“自主而相系”的成熟程度,不应用一个固定分数去为人的成熟程度定高低;每个人早期发展的人格成熟程度,可以经后天修养、栽培,而有所开拓和调整;在治疗实务应用上,指导师首要是修养自己“自主而相系”的成熟程度,才有能力面对受助者各种焦虑、陷溺、自动反应情绪,平静、关怀、尊重,且不论断对方。
二、三角抒张动力
“三角抒张动力”是鲍恩在研究精神病学时的精细观察,他发现人与人的亲密相处有一些普遍性的情绪牵连定律,而创出这个概念,及后被人发展应用。三角抒张动力,含下述的情绪流动观察:
1、二人关系是最不稳定的系统单元。
2、二人关系内含亲近和抽离的矛盾。
由于二人将焦点放在对方身上,容易产生又想亲近又想疏离的矛盾。疏离的时候渴望亲近,获得认同、安全、温暖,但亲近以后又嫌局促规限,而想抽离。常常在亲近和抽离之间产生矛盾。
3、三角抒张关系源于亲近和抽离矛盾。
由于二人关系内含亲近和抽离的矛盾,二人互动时自然将注意力转移到第三者(人,物或兴趣),用以抒解二人亲疏矛盾的张力。于是出现三角抒张关系。
4、二角抒张动力。
这个由于二人系统不稳定的张力而拉扯第三者介入的动力历程,称为二角抒张动力。
三、核心家庭情绪系统根据鲍恩的观察和归纳,人伦关系中有一种天然情绪定律,就是人与人相交,在一定情绪磁场下会产生自然的情绪反应,影响他外在的行为。人为了平衡内在的情绪张力,会产生自动情绪反应,是一种盲动和情绪反应行为。
人的自动情绪反应愈大,愈不能主动地有意志有选择地做回自己和面对他人,更不能与他人产生真实的亲密关系。在人的主观经验中,这种情绪反应是不能自制的。所以,人会下意识将矛头指向对方身上。一个人因内在情绪压力,产生盲动的情绪反应,大吼大叫,在极怒的脾气爆发中,十分后悔,指责对方:“都是你不好,因为你激我,令我无法控制自己,大发脾气。”愈是把问题转嫁他人,愈无法自主作一个独立自由的人。
鲍恩认为,当夫妻或家庭成员由于情绪粘缠,内心经验高度的焦虑,害怕被排斥、被操控、被吞噬,因而产生各种情绪反应及行为纠缠,包括夫妇间长期激烈冲突,将问题转移给孩子,以及夫妇其中一方罹患身心病或情绪病等。
四、家庭投射历程
家庭投射历程是指父母本人自主相系的成熟程度,会直接或间接地投射到下一代身上,影响孩子的成长历程。比方说,夫妇自主相系的成熟程度弱,自然会在二人交往时出现微妙的纠缠、张力、冲突或拉扯,孩子便直接或间接受到影响。举一个例子,一位女士和原身家庭父母没有安全的联系,造成对配偶过度期望,配偶与原家庭也缺乏安全的联系,于是回避抽离,母亲就下意识把全副精神投放在孩子身上,将自身不满足,恐慌的情绪一并投射到她最着意的孩子身上。
通常排行最大或最小的孩子,因情绪张力太大,与母亲的关系会出现纠缠或刻意疏离,孩子因而不能发展高度自主相系的成熟程度。相反,有时又会由于过分心理罹患精神疾病。
五、情绪截断
鲍恩发现由于家庭关系的情绪张力太大,例如,一位母亲死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下意识企图把孩子改造得跟自己一模一样,否则,便加以追讨、责备、惩罚或讨好、哀求。当事人无法承受这过重的情绪压力,采取抽离,以致情绪截断。在轻微的情况下,当事人把自己密封,所谓借了“聋耳陈”的耳朵,凡事听不入耳,万事不动心。情况严重的话,不但寻求心理距离,且寻求身体距离,会搬迁、离家出走,甚至割断关系。
可是这种情绪截断,一走了之,一刀两断,只是二人关系无法适应的结果,并非理想状态。自主相系的理想人格是二人有能力寻求复合联系,保持各自恰当自主和距离。
六、家庭排序
鲍恩观察到个人在家庭的出生序十分影响它的成长经验和个性发展。例如,上述家族投射历程提到出生序排行最大或最小的,比较容易成为父母亲特别关注的对象。因而大量吸纳父母过度的情绪焦虑。
个人在家庭排序中,很容易发展出不同的性格特征。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笼统来说,通常老大在家里是最负责任的孩子、最认同父母、愿意服从权威;排行中间的子女,容易被父母忽略,结果发展更多社交技巧,较着意与人分享权力;老幺的好胜与老大的不同,通常比较享受照顾,较少付出,实务能力较弱,但也会人微言轻,较被动和欠缺主见。
然而,从中国文化的向度来观察,除了观察排序,还要观察性别和家族。在较为重男轻女的家族,如潮州人、福建人等,女性即使并非排行最大,负的责任也是最多,享的权利也是最小。至于排行老幺的女儿常常要负上照顾父母情绪的角色,听上一代的恩怨情仇,成为父母情绪的输出口。
七、跨代家庭承传
人类个体有一个代代相传的情绪流动历程,简称跨代家族承传。
简单来说,一个人若能发展成熟的自主相系人格,内在焦虑减少,能与人和平共处,不急于改变他人,也善于接纳自己,找伴侣时,也倾向找成熟程度相约的伴侣,二人关系也比较和谐自然,合情合理。关系亲疏合适、松紧自如,抚养的下一代也较少吸收焦虑的情绪投射,在父母示范和安全气氛下,发展出较理想的自主相系成熟人格。
相反,一个人在父母离异、决裂、争吵的关系张力下长大,自然欠缺安全感,发展出较低水平的自主相系程度,寻找伴侣时,也自然吸引成熟程度相近的配偶。于是,二人在焦虑、不安全的心理状态下相处,容易出现冲突、纠缠,或用孩子抒解张力,孩子自然吸收较多上一代的焦虑情绪,在紧张气氛和压力下,发展出水平较差的自主相系人格。
纵然孩子成长后极力抵抗父母的影响,却又像复印一样把父母健康及不健康的行为复制出来。如此看来,成熟或不成熟的人格素质便代代相传。
八、社会性退化
紧接以上七个概念,我们不难理解鲍恩为何发展“社会性退化”这个概念,试想,当大部分人不肯或不懂得培养自我觉察能力,亦不能提升自己超越父母自主相系的成熟程度,同时,社会的权势,试探和罪恶势力都不断挑战个人自主相系的成熟程度,都市化,商业化,科技化的社会发展也不断削减个人自主相系的成熟程度。于是,不难理解社会性退化的现象会出现。
观今天美国社会,整个社会由立国时期自由民主的美国梦,直到今天,家庭离乱、孩子飘零,玛莉派花博士著作《救救奥菲莉亚》以及《彼此守望、重建家庭》指出,美国家庭破碎离乱,形成新一代青少年整体混乱迷惆。
鲍恩不幸言中美国整体社会情绪退化性的演变,难怪鲍恩被誉为“被遗忘了的先知”。中国今天应该有所借鉴,不要盲目走上社会性退化之路。
总的来说,鲍恩的治疗理论是“非病态”的,“正向”的,寻找人类行为的“普遍定律”,为人类行为寻找一些成长和改变的理论依归,方向积极。
[来源: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