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塞尔曼儿童友谊发展5阶段
(2012-03-19 11:20:05)
标签:
健康 |
分类: 青少年发展心理 |
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始建立友谊。友谊是指与亲近的同伴、同学等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亲密人际关系,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提供了儿童相互学习社会技能、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以及体验情绪和进行认识活动的机会,并可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消除儿童的孤独感,提高儿童的自尊,为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小学儿童已经很重视与同伴建立友谊。
儿童友谊的发展表现在亲密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等方面,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友谊的特性也不断发展变化着。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塞尔曼(Selman,1980)认为儿童友谊的发展有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尚不稳定的友谊关系。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儿童间的关系还不能称之为友谊,而只是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友谊就是一起玩,朋友往往与实利和物质属性以及时空上的接近相关联。认为朋友就是与自己一起玩的人,与自己住在一起的人。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如果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能互相帮助,但还不能共患难。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儿童发展了朋友的概念,认为朋友之间是可以相互分享的,友谊是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朋友之间应相互信任和忠诚,同甘共苦。他们开始从品质方面来描述朋友,认为自己与朋友的共同兴趣是友谊的基础。儿童的友谊开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朋友之间可以倾诉秘密,讨论、制订计划,互相帮助。但这一阶段的友谊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
第五阶段(12岁以后),自主的共存阶段,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以双方互相提供心理支持和精神力量,互相获得自我的身份为特征。由于择友更加严格,所以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持续时间都比较长。
以上阶段变化反映了儿童随年龄的增长,对友谊有着不同的理解,对小学儿童而言,最初(小学一、二年级),儿童只是根据一些表面的行为和关系来定义朋友,认为朋友就是住得较近、有好玩的玩具、喜欢与自己一起玩、玩自己喜欢的游戏的同伴。到后来(小学四、五年级),慢慢发展为将友谊视为更抽象的相互关心、互享情感、互相安慰的内在关系,认为朋友就是互相支持、互相忠诚、合作、彼此不打架。最后(开始于小学五年级),儿童将友谊看成是可以进行自我表露和倾吐彼此秘密的特殊同伴关系,朋友就是有共同兴趣、互相了解、互相透露个人小秘密的人。
在小学阶段,儿童都喜欢选择同性而不是异性朋友。因为在小学儿童看来,同性朋友可以分享共同的兴趣,并从中获得快乐。此外,女性好朋友比男性好朋友更注重人际关系,因而也更愿意分享彼此的秘密,而男性好朋友之间则更看重活动本身及其成就。
[绿芽心理咨询中心整理 来源:网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