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水库下,有关于沧浪的美丽传说
标签:
渔父孺子歌《禹贡》屈原沧浪亭杂谈 |
分类: 综合文摘 |
■王永国 黄贵江
我国关于沧浪的传说,至今已有4000余年,目前有6个地方自称是“沧浪之地”。究竟哪个地方是大禹治水故事中所提的沧浪,是孔子闻《孺子歌》中所说的沧浪,是屈原听《渔父歌》中的沧浪呢?历史上众说纷纭。多位专家在研究考证后指出,传说中的沧浪,应在今天碧波万顷的丹江口水库下面,丹江口是中国唯一的、真正的沧浪地,是中国沧浪地和沧浪文化的源头。
《孺子歌》初见于《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书中记载,孔子听到这首歌后,对弟子说:“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
孔子在沧浪闻《孺子歌》的故事,在它的诞生之地——武当山下的沧浪地流传至今,均州沧浪地还建有沧浪亭以纪念。更有怀古尊孔者在一千多年前的沧浪亭下山崖上刻了 “孺子歌处”四个大字,历史又将孔子沧浪闻《孺子歌》和以后屈原沧浪吟 《渔父歌》合二为一,并由此形成了流传千古、经久不衰的沧浪文化。
名人与沧浪传说
大禹治水与沧浪传说
因禹父鲧治水九载不成,又因其对尧舜不满,而被尧舜所杀。后来,尧又命禹继续治水。禹改变其父以堵挡为主的治水法,以疏导为主。13年后,禹治水成功。
《史记》卷二中叙述大禹治理汉水时说: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为沧浪之水。由于司马迁的 《史记》在中国的史学界影响很大,以后史志多引用此文。研究沧浪文化, 《史记》是重要的典籍之一。
据《禹贡》及有关史料记载,禹治理汉水分两次,第一次是由扬州而荆州时,居长江北先导荆山,疏通沮水和漳水,在钟祥和荆门之间导内方山,疏导沱水、潜水、汉水。接着,禹自豫州而梁州,从华山之南向西进发岷山(今四川北部)和嶓冢山(今陕西宁强东北)、嘉陵江上游和汉水上游。《禹贡》中说,嶓冢山是汉水的发源地,发源处叫漾水,到汉中始名汉水,东到楚地武当处,又名沧浪之水。漾水出陕西宁强县北嶓冢山,东北流经沔县西南合沔水,又东经襄城南郑始称汉水,即“漾水东流为汉”的流经地,汉水自陕西流经郧西、郧县、均州(今丹江口市),即沧浪之水的流经地。
4000多年前,大禹自陕西宁强县嶓冢山开始治理、疏导漾水及汉水后,顺江而下,到武当沧浪后,在龙巢山察看汉水流经沧浪洲的情形,进而从龙巢山顺曾河而上入武当山察看。传说,为导沟壑之水入汉水,大禹先疏导武当山之鬼谷涧、黑虎涧、磨针涧之水,汇入九渡河、剑河流入汉水,并到武当沧浪段,劈开堵住汉水的龙巢山,疏导沧浪之水,使其顺畅地流入长江,成功地治理了武当沧浪地的水患。武当沧浪地的先民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在武当山下龙巢山上建起一座禹王庙,此遗址尚在龙山宝塔下,此山口处称龙山嘴。在今天的武当山紫霄宫一带,还有禹迹池、禹迹桥、禹迹亭等,是人们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而建的。
孔子在沧浪闻《孺子歌》
《孟子·离娄上》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就是这短短的两句,让后人研究了两千多年。
经考证,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即孔子63岁时,他应楚王邀请来到楚国,和弟子一行来到武当沧浪处,在此闻《孺子歌》。
屈原在沧浪闻《渔父歌》
楚怀王二十四年,屈原来到汉水北的沧浪,实地考察前线失地情况,顺便考察民情。《史记》卷八十四中载:屈原至江滨,被发行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食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推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史记》记录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前段,渔父听完后微笑,拍着他的船桨边走边唱: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因为屈原在武当沧浪闻渔父歌及所答所作,千百年来,武当山下的均州人民怀着对这位爱国诗人的崇敬之情,纪念他,学习他,并修沧浪亭以示纪念。每年端午节,当地百姓要划龙船及咏诗作赋,表达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并形成了一种文化,一种爱国情结流传至今,这就是武当均州的 “沧浪文化”。
在今天的丹江口,这里还有著名的屈原与恨陡坡传说。
恨陡坡位于丹江口市习家店的方山脚下,西临汉江,此即均州八大景之一的 “方山晴雪”处。传说恨陡坡这一地名源自屈原流放汉北均州时。一日,屈原孤身一人来到武当均州之沧浪,他见沧浪水碧鲜洁,并以身相喻,在河边徘徊,听渔父唱 《沧浪歌》。他边走边看,前面弯路越来越多,坡度越来越大,走到恨陡坡后,因力不从心,又转了回来。渔父看到他后,问: “屈原大夫,你怎么又转回来了?”屈原说: “可恨坡太陡。”恨陡坡由此得名。后人为纪念屈原,在此竖碑纪念。这块传世之碑,历经沧桑,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毁坏,当地60岁以上的老人,不少人还清楚地记得碑的位置。
《水经注》中的武当沧浪
郦道元《水经注》中记:(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
郦道元将《尚书.禹贡》中“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定位于武当县之沧浪,并称沧浪洲。这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界对沧浪地理位置有影响的界定,它影响了学界一千多年,是研究解读《禹贡》的主流学术流派,并以《水经注》这一地理专著闻名于世、影响于世。
沧浪名称来历
大禹治水时,沧浪这个地名就已经出现了,那么,究竟是谁、在什么时代命名的沧浪,现在还是一个谜。
沧浪何时命名
大禹治水时,沧浪就已经在此地存在。据此思路来分析,沧浪命名的时间当在大禹治水之前,也就是说,沧浪这个名称已经存在4000年以上。
谁命名沧浪
由于时间久远,史料没有记载沧浪是谁命名的。
汉水流域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汉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很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个地方,他们长期生活在武当山麓、汉江河畔,他们通过长期的观察,注意到汉江从郧阳进入均州境内关门崖。此地地势迂回,江流缓慢,山根有崖,但深不知几许,显出碧绿鲜洁的景色。祖先们看到此处水之特色后,发明了沧浪一词,称此地为沧浪。因水中有洲,又称沧浪洲。也就是说,是武当的先民命名了沧浪。
《沧浪歌》作者是谁
《沧浪歌》是作者以沧浪为名创作的一首诗词,或称之为歌。《孟子·离娄上》记载:孔子在沧浪听到的是孺子唱的 《沧浪歌》,故称 《孺子歌》。 《渔父歌》记载:屈原在沧浪与渔父对话,屈原借渔父之口唱的 《沧浪歌》就称《渔父歌》。孔子、屈原在武当沧浪均听到 《沧浪歌》,所以此 《沧浪歌》的创作时间应在孔子以前、大禹治水以后,这个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70-公元前489年间。
从内容看,《沧浪歌》的作者应该是一位有文化、有一定的社会背景、有思想的无名先贤,也可能是一群人。
史志专著对沧浪的记载
历代《武当山志》、《均州志》均有沧浪的记载
郦道元《水经注》云:武当县北四十里有洲曰沧浪洲,水曰沧浪水,即其地也,后人修建沧浪亭于对江石崖上。
明《敕建大岳太和山志》中载:沧浪亭在汉江之浒;明《大岳志略》中载:禹迹亭在禹迹池上,禹迹池在禹迹桥南,禹迹桥在紫霄宫前。出 (均州)大东门望江东岸,有巨石立于山麓,昂耸如马首,平如几,高数尺,其上有亭曰沧浪之亭;明 《大岳太和山志》中载:沧浪亭在均州东门外,汉江东即古所谓孺子歌处。
清代贾洪昭、马云龙著 《续辑均州志》中载:沧浪亭在均州东北三里,滨汉江, 《水经注》于此载渔父沧浪之歌,今有 “孺子歌处”四个大字刻于崖石, “沧浪绿水”为八景之一;禹迹亭在太和山紫霄宫前,下有禹迹池,相传大禹治水至此;均州城半里许,阻水为河,名曰沧浪,即神禹导汉之下流,孔子所谓孺子歌处。
全国性史、志、专著关于沧浪的记载
唐《括地志》中载:均州武当县有沧浪水;庾仲雍《汉水记》云:武当县西(北)四十里的水中有洲,名沧浪洲也;《地记》云:水出荆山,东南流为沧浪水。
唐《元和郡县志》载:汉水去县西北四十里,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即《禹贡》云又东为沧浪之水。
宋毛晃撰《禹贡指南》,为我国较早研究《禹贡》的专著,在学术界影响较大,书中对武当均州沧浪之论述详细,结论明确,书中附图“九江东陵彭蠡北江之图”,将《禹贡》中“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水”图注化,将大禹导汉水分为四段,沧浪位于汉江中游的武当均州。
清张廷玉著《明史》曰:均州,南有武当山,永乐中尊为大岳太和山,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北有汉江,一名沧浪水,东北有均水,自河南淅川县流入,又东有黑虎庙巡检司。
均州沧浪亭建于何时《沧浪歌》深层含义
均州沧浪亭建于何时
《续辑均州志》卷十二中载:北宋治平元年 (1064年),沧浪亭处石壁题刻由判官景况书;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正月,张彦自沧浪亭泛舟东沿江岸,留题石壁间,巡检刘轸尉、张况同至;南宋嘉定丁丑 (1217年)年清明三日,郡太守应谦之亨甫题于沧浪亭。
以上三处石刻,均在沧浪亭山崖石之上,据此可知,沧浪亭在宋治平元年 (1064年)前就已经存在了,这是现在查证到的最早记载沧浪亭的年代,距今至少也有94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建造均州沧浪亭,现在仍不得而知。
《沧浪歌》深层含义
流传了两千多年的 《沧浪歌》,意思是说,逢到清澈的水,可以洗我的帽缨,要是逢到污浊的水,就只配洗洗我的脚了。寓意对正直的尊重、对邪恶的鄙弃。另一层意思则是,以沧浪之水比喻人之立身处世,如果你有高尚的人格,就能得到人们的尊敬,要是行为卑劣,就会受到人们的鄙视。
国内另有五个地方有沧浪记载和传说
湖北阳新:现阳新县城北莲花池内,有几座古色古香的楼亭建筑,其中沧浪亭高三丈,建于池的中央。
湖北仙桃:仙桃市域内有沙湖、沔阳洲,有沧浪水和沧浪馆,相传沧浪水是楚屈原流放时遇渔父处。
湖南汉寿:常德府龙阳县,即今湖南汉寿县。清 《同治龙阳 (今汉寿)县志》说:龙阳为灵均 (屈原字)落帆之浦。屈原经沅澧来到汉寿沧浪之水合流之处沧浪港。清代屈学家蒋骥在 《山带阁注楚辞》中说:沧浪水,在今常德府龙阳县,本沧浪水发源地合流为沧浪之水。又论: “旧解以沧浪为汉水下流,如今均州、沔阳皆有沧浪。在大江之北,原迁江南,固不能覆其地,且与屈原游于江潭不相属矣。及观楚省全志,载屈原与渔父问答者多有,皆影响不足凭,唯武陵龙阳有沧浪之山及沧浪之水,又有沧港市、沧港乡、三闾港、屈原巷,参而覆之,最为有据。”
山东枣庄:山东枣庄境内有沧浪渊。 《峄县志 (枣庄旧称峄县)》记载:渊西侧有孔子听 《孺子歌》处,屈原也曾来过此地。据沧浪渊末位道人逯明山说,沧浪渊是秦汉年间赵国谋士李左东隐居的地方,汉刘邦当了皇帝后,李左东隐居东海通丞 (汉代峄县为丞县),东海通丞即峄县境内的沧浪渊。李左东隐居此地时,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死后被当地百姓奉为神,后人为纪念他建一庙宇,名霖泽庙,把李左东尊称为沧老爷,是管理冰雹之神,故沧浪渊又曰雹神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烧香祭奠。
江苏苏州:苏州沧浪亭位于苏州南沧浪亭街,在苏州现存古典园林中历史最悠久。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被列为宋、元、明、清时代苏州的四大园林,是苏州现存历史最久的园林。沧浪亭始建于北宋庆历五年 (1045年),诗人苏舜钦购得唐末五代孙承右之池馆,傍水建亭,以“沧浪濯缨”之典故起名。
北宋庆历四年 (1044年),诗人苏舜钦 (字子美,自号沧浪翁)用四万钱买下吴越时广陵王钱元的花园,欧阳修应邀作 《沧浪亭》诗,有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苏舜钦借其句作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在河边建筑一亭,苏子美借 《沧浪之歌》中超脱世俗名利之清高意境,起名曰沧浪亭。苏舜钦时榜小舟,幅巾以往,在此清幽宁静的山水氛围中,他感到 “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因此留下了千古名篇 《沧浪亭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