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一趟西藏,从西宁火车到拉萨,再到林芝地区,然后从川藏南线一路坐车到成都。环游西部26天的旅行,收获自然很多。而作为一名占星师,让我尤为惊讶的是,藏医学的理论以及藏人传承的宇宙观,居然和西方的占星学有着惊人的不谋而合。
汉人的中医,主要是建立在阴阳学说和气脉经络的基础之上,而藏医除了强调气脉经络系统之外,更有直接对应占星中风火水土四元素的概念,称为隆、赤巴和培根。可见藏医对于人类身心的认识和占星学中对生命本原及不同能量特质的界定是一脉相通的。
此外,藏人的时轮历算体系也堪称一绝,它对宇宙本原和形成的认识,以及复杂精微的历法计算方法,都体现在历代传承的唐卡之中。从中我看到,这些美丽而神秘的曼陀罗仿佛都在讲述着同样的生命故事,它们和占星学所运用的本命盘及天宫图同样有着奇异的相通。
下面一些照片是在西宁的藏医药博物馆和西藏博物馆拍摄的,因为灯光昏暗效果不是很好,可以看个大概。








下面是网上搜索到的资料,我虽然不懂天文历算,但是看着也很有趣:
藏文化—天文历算—时轮历、藏历与密宗
外时轮的核心是日月食,因为这是修行的最佳时刻。汉族古代以为日月食是上天对下民,尤其是对执政者发出的警告,是很不吉祥的天象,为什么恰恰相反地说它是修行的最佳时刻呢?这是藏传佛教里特殊的观点。
《陀罗尼集经》里说“求闻持经等密轨,往往明(白地预)期日月食以求悉地。”梵语悉地(siddam)即修行成就。《时轮历精要》里说:“佛于显密经教多处垂示,月食时善恶作用增长七俱胝(梵语koti千万)倍,日食时增长十万俱胝倍。此土虽不见食,他洲见食者亦能增长。是故一切明智之士,凡际此刻,皆应加行(加倍努力)修习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入尊’诸法,以及唸诵、朝山、布施、放生等善事。”
又说:“昔者我佛于氐宿(藏语sa
ga梵语vaisākā吠舍佉)月之望日夜间证佛杲时,适值罗睺(rahu)入食月轮,今世诸大土亦复如是,登密道之阶梯,升三身(佛有应身、报身、法身三种身)之高堂,外时轮罗睺入食日月、内时轮红白种子遇合,别时轮乐空无二,生稀有之大喜悦。”正是因为按照时轮经的方法去修行会有这样特殊的效果,所以其被传入西藏后受到特别的重视。
密宗讲人的气息运行的经脉最主要的是中脉(rtsa dbu ma)和左右的姜玛(cang ma)汝玛(ro
ma)两脉,左右两脉内的气息运行与日、月的运行相应,中脉里的气息与罗的运行相应。三脉的气息相遇的时刻与日、月食相应。
与其他密典相比,时轮经在印度出现得是比较晚的。在西藏,时轮经的译出也是比较晚的。到十一世纪才译出。开始时藏族学者们对其是真经还是伪经曾有过不小的争论,因为其器世间(宇宙结构)的说法(后详)和戒律等与以前译出的经论有相当大的不同。后来经过迦玛派第三代祖师让琼多吉(rang
byung rdo rje 1284-1339)于1332年给元宁宗帝后传了时轮大灌顶,又写了《算书综论》(rtsis gzhung
kun-btus),布敦大师(1290-1364)写了《智者生悦》(mkhas-pavi
dgav-byed),以及宗喀巴(1357-1419)等权威学者的肯定,到十四世纪才得到广泛地承认。后来其地位越来越高,十七世纪的北京版藏文大藏经中被列为首函第二篇。这个崇高地位的获得,一方面是由于其天人相应,内外结合的特殊修证方法,一方面也是由于其完整的天文历算体系,包括日月食和五大行星运动方位的推算方法,超过了过去藏历的水平。
藏传时轮历算
自11世纪从印度传入《时轮经》历法以后.虽然藏地仍有多种多样的纪年、年首设置及闰月设置方法在流传,但藏族天文历法的计算基本是依据时轮历的。由于藏传时轮历既有藏族古老历法的基础,又从汉族地区不断吸收有用的内容予以调整和完善,所以它又不完全等同于印度的时轮历。
藏传时轮历具有阴阳合历的特征。以月相圆缺的变化周期为一月,以季节变化的周期为一年;由于年、月的长度不成整数比例,除每个平年设置12个太阴月(即朔望月)以外,还要设置闰月来调整季节变化;同时,它又拥有一套独特的原理和数据系统,以推算预报夭象,日、月食和预报一天中28宿和五星的方位,以及预报日、一月食的各个项目等。
藏传时轮历中计算时间的单位有7个:息(呼吸顷),6息为一分(漏分)60分为一刻(漏刻)60刻为一日,30日为一月,12个月为一年。其中“息”的测计方法为健康的壮年男子一呼一吸所需的时间,约等于一个太阳日的1/21600;一刻相当于24分钟。
藏传时轮历的计算方法也很独特。它测定每个太明月为29.53058太阳日,但又规定每个太阴月为30个整太阴日。为了相应地配合太阳日与太阴日之间的日序。便出现了“闰日和差日”,月的大小就依据同日和差日来解决。有差日无闰日或差日多于闰日的月份为小月,每月29天;闰差相抵或无闰日无差日的月份为大月,每月30天。闰日与基日根据什么法则来规定呢?藏族学者自己编著的《时轮历精要》归纳出了简明扼要的口诀,即“重者去大,缺者重小”。两句话的第四个字表示天文历算中给出的日曜(星期)序数,第三个字代表历书中的日期,第四个字代表先后两天太阻日结束时刻数值的大小。日曜次序出现重复者就要把太阳日序去掉一个,日曜次序出现短缺者就增补一个太阳日序,主要依据日曜序数来保持日期的连续性。藏传时轮历法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五要素”和“三日算”。五要素或称为“五括”:①曜(指太阴日结束的时刻);②日期(指日期与喜、善、胜、定、满五名称的配合);③星宿(指太阳日月宿,也就是当天太阳日开始时月亮所在之宿);④“会合“(由定日与月宿舍和而成);⑤“作用”(指作用的前后分)。①②③是历算中的科学成分;④⑤与占卜之术有关。“三日算”指太阳日(从头天天明到第二日天明为一完整太阳日)、太阴日(指月亮运行白分、黑分弧长的各1/15所需的时间长度)、宫日(指太阳通过一宫所需的135弧刻时间长度的1/30)。以上的“闰日和差日”设置、五括和三日算,是藏传时轮历法计算的最根本基础,被称为“历算要害”。其中“三日算”在推算五星运行时,往往3种算法同时进行,起到相互复核的作用。
时轮历还有3种年、月、日,各有太阳、太阴、宫的名称,其比例关系是:
1太阳年=12太阳月=360太阳日
1太阴年=12太阴月=360太阴日
1宫年=12宫月=360宫日
65宫日=67太阴日
64太阻日≈63太阳日
时轮历中所说的宫年就是现代所说的恒星年。在时轮历中恒星年与回归年不分,只用宫年。在实际推算中,作用最大的是宫年、太阳日、太阴月和太阴日四要素,而时轮历中的太阳年和太阳月在天文学上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时轮历中不仅有七曜,还有两个假想的天体,即罗睺、劫火(罗睺尾)。再加长尾彗星。它们也称为“曜”,共为“10曜”。五星的各个周期同现代科学测出的数据相同或近似。时轮历中视罗睺与其他天体一样,有自己的运行周期,不同的是只有数而无“象”,是个“隐曜”。它的运动周期为30个太阴月,合计6792.04太阳日,已相当精确(今测为6793.460日)。罗睺的方位以黄经表示,以周长27宿相减,所得结果在时轮历中称为“罗睺头”,与之相对的称“罗睺尾”,相当于天文学上的黄白升交点和降交点。时轮历中的长尾彗星就是九曜中的计都。
藏传时轮历中预报日、月食的方法,计算简明扼要而方便,并有一定准确性。推算过程是:先由积月除以罗睺的周期,商余化成日数,然后若推算日食加30日,推算月食加15日,再乘以罗睺每日运行的度数得到罗睺头数值(在此数值上以半周相加,则得到罗睺尾的数值);接着求出太阳、月亮的黄经,以太阳、凡亮的黄经与罗睺头、尾数值中最为接近者相减;最后以所得差数来判断有无日、月食。这对于日、月食发生时刻进行预报是很方便的。因为时轮历的运算法则规定:当白月完结时,也就是第15个太阴日结束时,这时日、月黄经正好相差半周,因而月食永远发生在第15个太阴日结束之时;当黑月完结时,也就是当月的最后一天的大阴日结束时,日、月正好同经。日食也只能发生在这一时刻。如此,就能比较容易地预测日、月食是否发生,并能计定食甚时刻。总之,藏传时轮历已拥有一套系统的日、月食推算方法,能够判断食限的数值、交食发生的时刻、食延时间、入食方向。食分大小等。这些对于古代天文学来说,已是一种相当先进的方法了。
对于藏传时轮历法而言,在推算回归年和朔望月的长度、安排大小月、设置闰月这些最基本的历法内容方面,都曾吸收了汉族历法的先进知识而使其更加准确。典型的如以汉族历法中的“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的原则调整时轮历。在推算过程中以某月的中气出现在该月的最后一天以定下月为闰月。藏族历算家称此为“聪明人的办法”,而加以采用。当然在实际推算中中气仍沿用时轮历的数据,所以闰月的设置仍与汉族农历有别。
藏族独特的天文历法体系,不仅能较准确推算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还可根据物候、星辰等现象和数据预报西藏地区天气和地震等情况。如天气预报方面就有短期(一天)、中期(一季)和长期(从当年到次年)。这些都是在广大藏族人民创造的基础上,又不断地沿用、吸收和借鉴来自印度、内地及别的地区的天文知识,而逐渐发展形成为现在的规模和系统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