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游戏的主要特点
(2014-06-09 16:55:35)
标签:
育儿 |
分类: 听说游戏 |
1.在游戏中包含着语言教育目标
每一个听说游戏都包含对幼儿语言学习的具体要求。教师通过对听说游戏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将近阶段根据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需要所提出的语言教育教学任务,落实到每一位幼儿接受理解和尝试掌握的教育过程中去。在听说游戏中包含的语言教育目标有一定的特殊之处。
(1)听说游戏包含的语言教育目标具有具体的特点。一般而言,听说游戏对幼儿提出的语言学习要求非常具体,给人单一和细微的感觉。例如:小班幼儿zh、ch、sh和z、c、s的发音经常混淆,教师用听说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幼儿学习正确发音,这种活动便将发准zh、ch、sh三种卷舌音作为具体的目标任务。但它仍然能够对幼儿的语言学习产生多方位的影响。因为在幼儿参与听说游戏,学说zh、ch、sh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听懂教师的要求,需要想象自己扮演的动物角色,需要理解别人的语言和动作,以明了游戏的进程,需要按照游戏的规则说话行动。可以说,在幼儿参与听说游戏的过程中,他们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获得多方面锻炼的机会,因此,在听说游戏中包含的单一而具体的语言教育目标,实质上却对幼儿语言能力有多方面的培养提高的作用。
(2)听说游戏包含的语言教育目标具有练习的特点。听说游戏往往不对幼儿提出某个新的语言学习任务,更多地是根据近阶段幼儿语言学习的重点需求设计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复习巩固已学的语言内容,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真正获得这一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仍以小班幼儿有关zh、ch、sh发音的听说游戏为例,这种游戏的进行与幼儿该阶段语言发展水平以及语言学习需要有关,也与对幼儿普通话学习要求有关。显而易见,如果在2岁的托儿班进行zh、ch、sh的听说游戏,由于婴儿尚未对z、c、s和zh、ch、sh音的区别产生敏感性,他们无法参与这样的游戏;而在大班开展此游戏,因大班幼儿已经基本掌握了冰、ch、sh的卷舌发音规则,所以也不需要。只有小班幼儿正处于对这几种音敏感的时期,又处于学习发卷舌音的阶段,开展有关的听说游戏便给他们提供了练习的机会,让他们在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中复习巩固已学内容,真正掌握正确发出zh、ch、sh卷舌音的方法。
(3)听说游戏包含的语言教育目标具有含蓄的特点。其他的语言教育活动,一般都开宗明义,将学习任务直接呈现在幼儿面前,而听说游戏则将教育目标贯彻在游戏活动之中,让幼儿边玩边说,不知不觉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本次教育活动的要求,这是听说游戏独有的优势。听说游戏是一种其他语言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活动形式。
2.将语言学习的重点内容转化为游戏规则
凡是听说游戏,都带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听说游戏中的规则并不是凭空制定的,而是教师在设计听说游戏时,根据具体的语言教育目标,选择适当的语言学习内容,并将本次活动的语言学习重点转化为一定的游戏规则。当幼儿参与听说游戏时,他们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按照规则进行游戏,就在这样的活动中练习了幼儿的听说能力。
例如:大班听说游戏“金锁银锁”,以对答的形式帮助幼儿学习用简短而有节奏的词语形容和描绘一种事物。教师制定的游戏规则是,全体幼儿手拉手围成一圈做锁,先念儿歌:“金锁锁,银锁锁,两把钥匙一把锁,咔嚓咔嚓把它锁,小朋友快点来开锁。”两名幼儿当开锁人,一名在圈内,一名在圈外。儿歌念完时,开锁人停在某处便可指这里的两人问:“这是什么锁?”两人回答:“这是XX锁。”接下来,开锁人必须立即根据XX锁的特点讲出一句形容的话,并且配上相应的节奏。比如拉手人说:“这是苹果锁”,开锁人要说“苹果,苹果,香喷喷”或“苹果,苹果,香又甜”,讲对了锁便打开,交换角色后继续进行游戏。由此可见,教师要求幼儿掌握的语言学习重点,孕育在游戏的规则之下,通过整个听说游戏活动过程去达到听说学习的目的。
听说游戏活动的游戏规则制定可以从性质上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竞赛性质的游戏规则。游戏中幼儿如果听准了、说对了,达到了学习要求便成功到达胜利的彼岸。上面举例所说的:金锁银锁”就属于竞赛性质的游戏规则。当幼儿用正确的语言内容和形式说出形容某一事物的话来,锁便打开,自己就可以与别人交换角色。否则便要继续扮演同种角色,重新经历相仿的学习过程。这种竞赛性质的游戏规则在听说游戏中产生激励机制的效应,可以促使幼儿更主动积极地投身于游戏活动。
另外一种听说游戏的规则不具有竞赛的性质,但同样能产生激励机制的效应。如小班听说游戏“小白兔吃青草”,教师扮演兔妈妈,带小白兔们到外面去吃青草,幼儿边跳边念儿歌:“小白兔,跳跳跳,一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吃,吃青草,吃吃吃,吃个饱。”反复念后,一只大灰狼跑出来大吼一声“大灰狼来了”,扮演小白兔的幼儿须纷纷跑到妈妈身边蹲下,表示回到家受到了妈妈的保护,否则就会被大灰狼吃到。这样的听说游戏,也可以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吸引力。虽然游戏规则看似不直接与幼儿说什么有关,但幼儿知道念儿歌之后会有大灰狼跳出来,然后追逐逃跑,念儿歌与后面的追逐活动密切连接在一起。因此,游戏规则便激励幼儿全身心投入活动,幼儿会饶有兴趣地反复玩这个游戏,最后达到语言学习的效果。
3.在活动过程中逐步扩大游戏的成分
幼儿园听说游戏的活动兼有活动和游戏的双重性质,从活动组织形式上看,具有从活动人手,逐步扩大游戏成分的特征。听说游戏活动带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活动开始时,教师需要帮助幼儿理解活动的内容,交待游戏的规则,并且示范游戏的玩法,然后,教师带领幼儿开展游戏,在幼儿熟悉游戏规则,逐步掌握游戏玩法后,再放手让幼儿独立进行游戏。应当说,听说游戏活动开始以活动的方式进入,而最后又以游戏的方式结束,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开始时体现得十分鲜明,而后随着幼儿熟悉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小,直至幼儿完全自主地进行游戏。听说游戏活动的组织兼有活动和游戏的双重性质,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逐步扩大游戏成分的现象。实际上,听说游戏存在着以下由活动逐渐向游戏过渡的三种转换。
(1)由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换。听说游戏刚开始时,由教师主导创设游戏情景,交待游戏规则,幼儿只被动观察听讲、思考,当他们产生兴趣时,不由自主地跟随教师参与游戏,在掌握规则之后,尝试自己游戏,最终完全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游戏中去。这一过程实际上是由外部控制转换为内部控制的过程。
(2)由真实情景向假想情景转换。无论教师如何提供游戏的场景,在听说游戏刚开始时,幼儿所处的仍然是真实情景。教师向幼儿交待活动内容,解释活动规则,甚至示范游戏玩法,此时幼儿均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思考,所有的一切对他们仍然是真实的环境。随着幼儿自己参与游戏,他们开始扮演某一角色,并想象可能有的情节、动作、物品、语言,于是幼儿所处的环境便发生了变化,成为假想的情景,听说游戏活动因此发生由真实情景向假想情景的转换。
(3)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换密切相关,在听说游戏活动中,同样有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的过程。幼儿刚开始参加听说游戏时,和其他教育活动一样,外部动机决定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然而由于听说游戏活动的特点,幼儿在游戏中自主的成分越来越高,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渐得以充分发挥。随着他们对听说游戏规则的掌握和游戏内容方式的熟练,他们在活动中保持着越来越明显的内部动机。当然,必须说明,幼儿能否将外部动机转换为内部动机,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个听说游戏是否真正具有游戏的特点,是否真正对幼儿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幼儿自己能否真正地玩起来。否则,在活动中,幼儿便无法实现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换。反过来说,如果在听说游戏中不能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幼儿的内部动机,那么这种听说游戏便只能称之为听说活动,甚至于是一种蹩脚的听说话动,因为它不真正具有游戏的价值,也不能发挥听说游戏作为二种特殊的语言教育活动所应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