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永年老师文章连载(一)为道日损(上)

(2009-12-21 19:39:30)
标签:

杂谈

分类: 于永年老师的文章
《老子》为道日损究竟损失了什么?

(一)为道日损各家注解

   关于《老子》四十八章“为道日损”究竟减损了什么?现摘录各家注解,共同讨论。

    1.任继愈著《老子新译》163页注解如下:

    老子反对知识来源於实践,要认识“道”只能靠神秘主义的直观,即“减”(损)的方法。老子主张尽量摒除从感官经验得来的知识,摒除到最后,达到“无为”的境地,就算到家了,治理天下的原则也应当这样。

 

              原文                          今译

        为学日益,            从事於学问,[ 知识 ] 一天比一天增加,

        为道日损,            从事於“道”, [ 知识 ] 一天比一天减少,

        损之又损,            减少再减少,

        以至於无为,          最后以至於“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虽然“无为”,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2.张松如著《老子说解》309页注解如下: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反应出有一定深刻性的老子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有的学者认为老子在这里宣传的是“反理性主义”,是“蒙昧主义”;还认为老子反对来源于实践经验的知识,而主张要认识“道”只能靠神秘主义的直观,即“损”的方法。这样解老,是值得商榷的。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是什么意思呢?河上公《老子章句》注云:“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道,谓自然之道也;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消损。”这个注释,颇得要领,确实揭示了“学”与“道”的实质。

 所谓“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这正是说,“政教礼乐之学”是带着一定社会功利目的的人,以他们的喜怒爱憎好恶的“情欲”文饰而成的,而“自然之道”,则必须除去这些由各人“情欲”造成的伪饰。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并不是老子的一种什么神秘的,蒙昧的反理性主张,而是一定发展中的历史现象在观念形态上的客观反映。

                

       原文                   今译

       为学者日益,        求学的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

   为道者日损,        修道的情欲一天比一天减少,

   损之又损,          减少再减少,

   以至于无为,        到最后以至于无为,

   无为则无不为。      无为反而会无所不能为。

    3.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介》250页注解如下:

为学日益:为学是指探求外物的知识活动。这里的“为学”范围较狭,仅指对于仁义圣智礼法的追求。这些学问是能增加人的知见与智巧的。

    为道日损:“为道”是通过瞑想或体验以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这里的“道”是指自然之“道”,无为之“道”。

    “为学”是求外在的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愈积累愈增多。“为道”是透过直观体悟以把握事物未分化的状态或内索自身虚静的心境。这种功夫做得愈深,私欲妄见的活动愈减损。在这里“为学”的“学”是指“政学礼乐之学”,老子认为 “政学礼乐之学”实足以产生机智巧变,戕伤自然的真朴。老子要人走“为道”的路子,减损私欲妄见,返归真纯朴质。“以至于无为”,“为”便是指私欲妄见的活动,“无为”便是去除私欲妄见的活动而返归真朴。

 

         原文                     今译

      为学日益,            求学一天比一天增加“知见”,

      为道日损,            求道一天比一天减少“情欲”,

      损之又损,            减少再减少,

      以至於无为。          一直到“无为”的境地。

      无为则无不为。        如能不妄为那就没有甚么事情做不成的了。

    4.古棣著《老子通》318页注解如下:

    “学”不必限于“政教礼乐”,而是指一切知识。老子说:“绝圣弃智”,“绝学无忧”(第十九章),又说“智慧出,有大伪”(第十八章),就是说人们学了知识,吃了“智慧果”,情欲就滋生了,发展了,一切坏事就出现了。此处正是说:求学学知识的,情欲一天天增多;学道的,则与之相反,情欲一天天减损。减损又减损,一至达到“无为”。这便是学 “道”的最高境界。老子所说的圣人(即得道者)是“无知”(七十章)“无欲”(三十七章五十七章)的,由此可知“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就是减损情欲,减损到了极点,达到无欲程度就得道了。这里说的是“以至於无为”,意思是同无欲是密合的,有欲必然要争,那是 “为”了;无欲才能不争,才能做到“无为”。对“无为”,《老子》书有若干说法,而最基本的规定性就是无欲不争。有时,他也说“为”,但那是“为无为”之“为”,或“为而不争”之“为”,同上述 “无物”(“物”字可能是“为”的错写?于注)的基本规定性是一致的。“无为则无不为”,抽象的思维逻辑是:有所为就有不为了(为这,便不能为那)只有“无为”才能无所不为。

   

             原文                    今译

         为学者日益,        求知识的人,情欲一天比一天增加,

         为道者日损,        求道的人,情欲一天天减少,

         损之又损,          减少再减少,

         以至于无为,        以至于达到“无为”,

         无为则无不为。     “无为”就能够无所不为了。

(二)为道日损于永年注解

于永年认为:关于“为道日损”的今译,我认为首先要认识“为道”是干什么?“为”字当“做”“行”解,那么什么叫“为道”?怎样“为道”?你做过“为道”吗?“为学”与“为道”有什么区别?“损”是减少的意思。那么“为道”究竟减少(损)了什么呢?“为学日益”各家注解为:从事于学问 [ 知识 ] 一天比一天增加。但是,“为道”怎么也是 [ 知识 ] 一天比一天减少了呢?“知识”怎么能一天比一天减少呢?

于永年认为“为道”是指“练功夫”锻炼身体的意思。但是《老子》所说的“为道”练功夫与现代传统的武术演练与招法套路训练完全不同,也与现代竟技性体育运动训练方法根本不同。详见下述站桩为道六则。

    《老子》四十一章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四十章又说:“弱者道之用”。“用”是“使用”的意思,不是“作用”的意思。“弱者”是指身体衰弱的人,使用“道”这个方法来锻炼身体。“闻道”、“用道”、“为道”都是指练功夫锻炼身体的问题,那么用什么方法来锻炼身体呢?《管子》把它称为“心术”、“毋先物动”、“静因之道也”。《老子》称为“独立不改、周行不殆、以观其妙、以观其徼、以观其复”。《内经》称为“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现在称为 “站桩求物”的功夫。

“为道”在这里只能当作“练功夫”锻炼身体讲。在练功夫的过程当中,身体内部要产生“酸麻涨痛”的生理反应。“为道日损”就是在锻炼身体、练功夫时,“酸麻涨痛”的反应一天比一天减少,并不是“知识”、“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减少。一个正常的人“知识”怎么能一天比一天减少呢?除非他是一个病人、脑软化者。

“日损”的“损”是减少的意思。“为道”的“日损”与“为学”的“日益”并不是“损、益”同样一种东西。“为学”是用大脑学习、“为道”是用肌肉锻炼。此两者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这一点必须首先弄明白。因此,“为道日损”并不是“知识”或“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减少,而是在练功过程中四肢肌肉、关节等部位所产生的“酸麻涨痛”的反应一天比一天减少。这是练功过程中机体由量变到质变的生理变化规律。“损之又损”是再量变、再质变的发展过程。“损”是由开始练功前的“无”无反应,“无痛”,到开始练功后的“有”有反应,“有痛”。即“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再有,再无,损之又损、往复循环、周行不殆、优质递增,逐步提高的变化过程。

    “以至于无为”所谓“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也不干“无知”“无欲”“不争”的“无为”。“无为”是指在“损之又损”的基础之上、达到完整无缺“无法再损”的境地,叫做“无为”。这是指经过量变、质变、千锤百炼、再量变、再质变、损之又损、百炼成钢的程度后,“无能为力再损了”也就是“没有办法再损了”的意思。它是形容在“损”的程度上已经达到了顶点,不能够再增加什么了,也就是无法再损了的意思。

“无为而无不为”是指“为道”者锻炼身体、练功夫能够达到“无法再损”的境地,百炼成钢,身体无比强壮时,就能无敌于天下了。例如《老子》五十章说:“盖闻善摄者生者,陵行不畏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只有练功夫者达到“无死地”的境地才能“无不为”。(注:陵行不“畏”兕虎详见《站桩》第七章(4)“物”的最高用途。)

那么,为什么历史上的学者们把“为学”与“为道”都今译成为“知识”或“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减少了呢?我认为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的文人学者们对《老子》文章,只从文字的表面字意上求解答,不知道文字之外的真正涵义;没有练习过“淡乎其无味”(三十五章)的“独立不改”(二十五章)站立不动的“视之不足见”(三十五章)的摄生之道;著者本人缺乏高深的“体认”功夫;不知道“为道”练功过程中身体内部的生理变化规律:没有“以观其妙、以观其徼(一章)、以观其复(十六章)、周行不殆(二十五章)的具体经验。更不知道“生而不有”(五十一章)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十四章)”的 “物”内物(二十一章)是个什么样子、是个什么东西所致。没有高深的“为道”经验体认功夫、只从文字表面求解答《老子》的文章,就会把《老子》的本意全部弄颠倒了。例如:此外还有:

 1、“独立不改”(二十五章),各家注解如下:

    任继愈说:它永远不依靠外在的力量。

    张松如说:独立存在而永不衰竭。

    陈鼓应说:它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独立不改”的“不改”,就是指不会消失熄灭的意思(4页)。

    古棣说:它独立存在而永不改变自己。

 于永年说:“独立”是独自一个人站立在原地不动的意思。是指下肢两脚或一脚站立在原地不动的意思。“不改”是在原地站立不动,指上肢两手臂“抱一”(二十二章)不改变姿势的意思。“独立不改”与“抱一”是形容“为道”练功方法专用术语,就是现在的“站桩”。《老子》五千文当中,只有这二句话六个字是讲“为道”具体的练功方法。

 2、“弱者道之用”(四十章)。各家注解如下:

    任继愈说:柔弱是“道”的作用。

    张松如说:保持着柔弱的状态,是“道”的作用。

    陈鼓应说:“道”的作用是柔软的。

    古棣说:柔弱胜刚强是“道”的作用。

    于永年说:“弱者”是指身体衰弱的“人”为弱者。“用”是“使用”即练习的意思。“弱者道之用”是说身体衰弱的人,使用“道”“独立不改”的练功方法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意思。并不是“道”的“作用”是柔弱的。也不是柔弱是“道”的作用。

 3、“生而不有”(五十一章)各家注解如下:

     任继愈说: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张松如说:生长而不占有。

     陈鼓应说:生长万物却不据为己有。

     古棣说:产生了它而不占有它。

于永年说:“有”与“无”相对应。“有”字是肯定词,“有”指事物的存在,“有”是存在的意思。“不”字是否定词,表示否定的意思。“不有”是不存在的意思。“生”是指经过“独立不改”的站桩练功,身体内部产生了“物”(内物)。如:酸麻涨痛的感觉。但是这个“内物”没有固定的形体,是不存在的东西;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十四章)的东西。产生了没有固定形体的“内物”叫作“生而不有”。详见拙著《站桩》(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第八章,一、物的分类法。

 

 

 

 

(三)站桩为道六则

1.站桩为道六则

一 、  为   

   为 学 日 益 ,为 道 日 损 ,损 之 又 损,以 至 无 为 。

 

二 、  明  

舍 己 无 为 ,舍 上 固 下 ,返本 求 源 ,以 物 为 法。

 

三 、  知   

物 有 本 末 ,道 有 反 正 ,知所 先 后 ,则 近 道 矣。

 

四 、  非   

上 动 下 静 ,舍 因 求 果 ,本末 倒 置 ,非 为 道 也。

 

五 、  正   

拳 三 脚 七 ,其 根 在 脚 ,脚掌 紧松  ,连 内 挂 外 。

 

六 、  得   

独 立 守 神 ,肌 肉 若 一 ,拳拳 服 膺 ,是 谓 得 道。

       2.站桩为道六则今译    

一、  为     

     为学日益,       求学问读书[ 知识 ] 一天比一天增加,

     为道日损,       求道锻炼身体 [ 练习独立不改抱一功夫,酸麻涨痛的反应 ] 一天比一天减少,

     损之又损,       减少再减少,

     以至无为。(1)    一直达到无法再减少(不痛了)之境地。

                          

                        二、  明    

         舍己(2)无为 ,   舍去自己以往的拙力(3),换为智力才能达到无为的境地,

         舍上固下,       舍去以上肢为主由上而下的锻炼方法,改为以巩固下肢为主由下而上(4)的锻炼方法,                                                                                                             

         返本求源,       这是返回根本、寻求根源,

         以物为法.(5)     以能求到“物”(内物)的方法来锻炼自己。

 

                        三、   知      

         物有本末,(6)           事物有根本和末稍之别,

         道有反正,(7)           为道有反正、动静之分,

         知所先后,              知道锻炼它的先后次序,

         则近道矣。              就可以接近道了。

 

                        四、   非     

         上动下静,              上肢运动,下肢不动,

         舍因求果,(8)           这是舍去研究产生运动的原因,只求运动的结果,

         本末倒置,              把事物的本质与枝节弄颠倒了,

         非为道也,              这不是真正的求道之路。

 

                        五、   正     

         拳三脚七,(9)           拳打三分,脚打七分,

         其根在脚,              人体爆发力的总根源在脚底,

         脚掌紧松,(10)          训练脚掌部的紧松活动,

         连内挂外,(11)          使体内上下连接与体外牵挂起来。

 

                        六、   得      

         独立守神,(12)          独自一个人,站立不动,守住根源(脚掌)集中精神,进行跑跳蹬蹉,抽拔遒放,静因之道的研究,不要转移目标。(13) 意守脚掌,能无离乎?

         肌肉若一,              把全身的休息肌组织起来,由下而上成为一个整体,建立第二随意运动(14)新体系,

         拳拳服膺,             要把上述原则牢牢地记在心胸之中,勤而行之而不忘记。

         是谓得道。             这才能得道。

           

             注解:

(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老子》四十八章。

(2)       舍己:舍己而以物为法。《管子》卷十三,心术上第三十六。

(3)       拙力与智力的区别:详见《站桩》第九章,五,站桩功的训练次序。

(4)       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详见“站桩”第三章,一、锻练手好,还是锻炼脚好。

(5)       以物为法:《管子》卷十三,心术上第三十六。舍己而以物为法。

(6)       物有本末: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大学》。详见《站桩》第七章,关于“物”的研究。

(7)       道有反正:引自《老子》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加入正者道之静。

(8)       舍因求果:引自《管子》心术上:静因之道也,加入动果之道也。

(9)       拳三脚七:中国武术界谚语:拳打三分,脚打七分。

(10)脚掌紧松:详见《武魂》97年11期大成拳站桩功紧松活动训法。

         (11)连内挂外:详见《站桩》第四章,站桩功的意念活动。

            (12)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内经》。

            (13)不要转移目标:详见《站桩》第三章,一、锻炼手好,还是锻炼脚好。                                                

            (14)第二随意运动:详见《站桩》第九章,物的学名——第二随意运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