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会龙栖霞”与“白鹿晚钟”-----益阳的景致与故事(二)

(2013-12-27 16:20:41)
标签:

益阳

风景名胜

杂谈

分类: 一。随笔(4)

 

http://s11/bmiddle/001P9CFsgy6F729ehtWa4&690

                              栖霞古寺是座落在益阳会龙山顶的佛家名寺

 

    益阳是座与宗教有缘的城市。远至东晋,近至明清,这里的青山之颠、绿水之畔,曾经梵音袅袅, 僧众云集。城中曾有的十五里猪肠子般的麻石街上,更布满过释道儒齐聚的让老辈益阳人津津乐道的“九宫十八庙”。时至今日,尽管漫漫岁月中战火频乃,世事纷扰,但寺庙毁了建,香火断了续,佛缘、道缘,一直在这座城市里缘续不绝。有缘就有故事。九宫十八庙都曾有过各自的故事,但论故事与景致相联的精采,当属会龙山顶的“栖霞寺”和资江河边的“白鹿寺”。

    地处洞庭湖滨,益阳没有太高的山,会龙山算是益阳的一座名山。此山虽不高,但云树参天,秀丽山峰如洞庭湖里的腾龙, 屹立在资水岸边,所以有人给这山取名“会龙”。沾着这里的灵气,山颠建有一座古庙。这座始建于东晋时期的寺庙原名“宝泉寺”,明代后被改名为了“栖霞寺”。为何改名?这与会龙山栖身过一位“真龙天子”的传说有关。

    明洪武年末,太子夭,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这位名号“建文帝”的年少皇帝也真倒霉,刚坐了四年龙廷,在朝野一片叫好声中却被从北方杀来的叔叔夺了江山。烽火杀声中,建文帝逃出金陵皇宫,不知所去。有人说他逃到了海外,有人说他出家当了云游和尚。益阳传说他带了三个臣子一同削发,颠沛留离于南方名省的丛山之中。一个落日黄昏,君臣四人逃来了益水边的会龙山,栖身在山顶的古庙里。此时浮云飘逸,残阳如血,几朵落霞罩护在古庙上空。火红的霞光映衬在这位昔日真龙天子风雨苍桑的脸上,不由让他幻觉出了出逃时金陵皇宫里的冲天大火。于是一声“龙吟”般的长啸,两行感叹世事无常的“龙泪”,怅然滴落在会龙山顶。传说很凄美,会龙山顶的“宝泉寺”就因这凄美的传说而被益阳后人改名为了“栖霞寺”。

   

http://s9/mw690/001P9CFsgy6FcnHoShOb8&690                                这就是益阳传说栖身过真龙天子的会龙山

 

http://s4/bmiddle/001P9CFsgy6F8SXAFvTad&690                           晋朝古刹,明代浮云,让会龙山成为了益阳的名胜

 

http://s5/bmiddle/001P9CFsgy6F8T8URqBa5&690                         隐在会龙山苍翠树丛中的栖霞寺见证着人间的风雨苍桑

 

    与会龙栖霞相望,资水河边临江的陡峭山峰上,耸立着一座同样上了千年的古寺庙。此庙有个美丽的名字----“白鹿寺”。一座寺庙何以与鹿相联, 而且还是有点仙气的白鹿?这其中的故事与两个古人和一座亭子相关。

    相传盛唐时, 一位云游高僧来到了资江河畔,见这里山青水秀,充盈着天地间的灵气,遂在江边一个翠木葱茏的山丘上建了个茅庐,欲在当地传经授法。益阳城内的佛家弟子们闻讯,纷纷前来谒见受法。于是,陡临资水的山岗上,又响起了与会龙栖霞的木鱼声遥相呼应的讲经声。一日,高僧正为弟子们讲授“三皈五戒”的功课,当讲到“戒杀放生”一节时,山岗上的林子里突然奔出了一只浑身洁白、口衔山花的小鹿。众人正惊异间,此鹿已四蹄轻盈地跳到了高僧面前,两眼闪光,点头似拜,继而翘首献花。奇了!高僧忙接过白鹿口中的山花,呈放于身边的佛像前,并躬身细抚它的背脊。白鹿再次点头致谢,然后跃身又奔入了山林。 此后,白鹿每隔三五天就来听经一次,每次都衔献来一朵山花。更让人称奇的是,白鹿衔来的山花总是生生不息,经日弥久仍花鲜如新。这奇事不径而走,引得听经受法的人越来越多。高僧为此双手合十,对天感叹:“佛法无边,天地有灵,神鹿来助贫僧也!”

    可惜白鹿助高僧教化了佛门弟子“戒杀放生”,也引来了好事者窥秘。又一个落日黄昏,正当高僧讲完经,白鹿衔花敬献时,一帮市井之徒突地涌上山来围观,白鹿受惊跃上山顶,继而如一道白光从资江南岸闪到了北岸,在北岸的十里平川奔跑了一阵,即消失在一片密林中不见了踪影。如此奇闻传到京城,正欲弘扬佛法教化子民的大唐皇帝下旨,在白鹿衔花的地方为其修建一座寺庙,并敕赐“白鹿禅寺”冠庙名。当地官员即刻遵旨照办,并连带把白鹿奔过的十里平川也取了个“过鹿坪”的雅名。

 

http://s4/bmiddle/001P9CFsgy6FaIeAskra3&690

              神奇白鹿的雕塑,昂立在资江边的青秀山峰上,让益阳人世代都记着这美丽的传说

 

http://s12/bmiddle/001P9CFsgy6F8TgEiWCda&690

            始建于唐代,后经多次重修的益阳名刹白鹿寺,历经千年,至今仍香火旺盛,僧众云集

 

    白鹿远逝百余年后,据说后来再次为一个笃信佛教的仕道文人现过身。这个文人即晚唐名相裴休。此裴休重操守,不苛人,擅文辞书法,嗜浮图佛经。在朝主政五年,颇有建树。晚年外放荆南节度使,坐镇长沙,常往返于湘江资水之间。到益阳时,慕其山水之钟灵,在白鹿山上临江筑亭,于亭内读书诵经,并常应佛门之邀,在毗邻的白鹿寺内讲法传经。明代《一统志》载:“亭迤南,有佛寺,唐裴休讲道于此,有白鹿衔花出听”。这记载说明,裴休当时的讲道或许对佛旨禅悟极深,引得远去的白鹿衔着花又奔回来了。

   

             http://s8/bmiddle/001P9CFsgy6FaNiOXVY66&690
                   裴公亭耸立在云树围掩、幽雅宁静的白鹿山上,可凭栏俯瞰资江。              

 

http://s13/bmiddle/001P9CFsgy6FaIkeE8cec&690                            从裴公亭内远望, 于烟云缭绕中可见资江逶迤东去,

                         

http://s8/mw690/001P9CFsgy6FatnYT7Vb7&690                    在裴么亭外俯瞰,可赏江水碧波,百柯争流,可见石堤锁江,风光如画

http://s5/bmiddle/001P9CFsgy6FaIpF1Xe24&690                     白鹿山上古木环生,钟灵翠秀, 当年的裴休真选了个读书的好地方

 

    两个释儒名人,一只衔花神鹿,让资水河边的白鹿寺闻名天下,引得四方僧侣慕名而来,佛教因此而在益阳鼎盛一时。盛时有盛事,当时寺内应盛而铸有千斤洪钟一口,晨暮钟响,其声可传数十华里。后因战乱与世扰,白鹿寺多次被毁,洪钟也落难而沉入了白鹿山下的深潭。但佛缘不绝,天道弘善,白鹿寺虽屡毁亦被屡建。如今重修的白鹿寺依托现代建筑技术,更加宏伟壮观地耸立在白鹿山上。寺内新铸的铁钟若敲响,其洪声可传遍资江南北东西,使“白鹿晚钟”的千年佳话,今天仍然在益阳延续不绝。

http://s6/bmiddle/001P9CFsgy6FbByX7s9d5&690                                 重铸的千斤洪钟至今仍巍立在白鹿山上

http://s15/bmiddle/001P9CFsgy6F8U6p4J00e&690                  新年快至, 会龙栖霞和白鹿寺的钟声,都将为新一年的中国祈祷国泰民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